從「稟賦效應」看人生的得與失

作者:明月

人氣 4204

【大紀元2016年03月11日訊】生活中經常會看到一些有趣的現象:有些男人長得不好看,也無過人之處,但女朋友卻很在乎他,把他看得很緊,24小時追蹤;有些老人住在髒亂的小屋裡,孩子要接他過去住,他硬是不要,總要守著老窩;有些人看著自己持有的股票價格一跌再跌,仍不願放手,總相信它會回彈,結果血本無歸。這就是所謂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稟賦效應」是由美國行為金融學奠基者Richard Thaler 在1980年提出的,意即當一個人擁有某樣物品時,對於它的價值評估會「大於」尚未擁有的時候。

為了促銷產品,有時商家會提供「7天內可退貨」的鑑賞期承諾。結果發現,只要沒什麼大問題,大部分人都不會退,因為無論消費者一開始認為產品的價值是多少,只要把它帶回家,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就會上升。

「稟賦效應」的典型表現是當你擁有某樣東西時,你會覺得它很重要,害怕失去。於是,因為害怕「點子」被搶走,創業家趕緊找專利、申請獨家;因為害怕分手後無法找到更好的人,女人堅守一段糟糕的愛情;因為已經投入了太多的金錢,賭徒不贏回來誓不收手。

當物品限量時,「稟賦效應」更會加劇。當麥當勞的「吉蒂貓」玩偶推出限量版時,年輕人不惜漏夜排隊搶購;當熱門演唱會的門票售罄時,比原價高出幾倍的入門票都會有人買;當Mansur Gavriel水桶包甫推出便全球搶購一空時,時髦女性都以擁有它而自豪。

人在世間追名逐利,得到了欣喜若狂,失去了黯然神傷。只把追求當樂趣,得到了不珍惜,不懂得享受那份「擁有」,即便「擁有」了又有何意義?揮霍生命,感覺理所當然;消耗健康,我們習以為常。有一天,當這些生命要素失去時,我們才驚覺它的寶貴。

臺灣名模林志玲有一次拍廣告墜馬受傷,心臟以下一公分處六根肋骨斷裂,她忍著劇痛進行復健。她心想如果再上一公分,自己就不會今天還在世上。從此,她對一切充滿感恩,時時傳遞正能量。中國古裝王子胡歌當年遭遇車禍,經過搶救保住了性命,但右眼上卻留下了疤痕。他說僅僅能保住性命就是奇跡,其它的都不重要了。他善待周遭的人,對人對事充滿感恩。

《潛水鐘與蝴蝶》作者多明尼克•鮑比(Jean-Dominique Bauby)原是法國時尚雜誌 Elle 的總編輯,才情俊逸、開朗健談、熱愛人生。然而,1995 年底,44 歲的他突然中風,成了植物人。在友人的協助下,他靠著眨動左眼,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寫下了這本不同尋常的回憶錄。出書後二天,他去世了。

鮑比用平淡的語氣談他的孤獨和哀傷,他像一隻繭那樣被封閉,卻讓回憶和感情彷彿蝴蝶般飛翔,回憶過往。他對殘存的生命充滿了不捨的愛戀,書中最後一段這樣寫著:「在宇宙中,是否有一把鑰匙可以解開我的潛水鐘?有沒有一列沒有終點的地下鐵?哪一種強勢貨幣可以讓我買回自由?」渺茫的希望未曾實現,他的生命奔向了終點。鮑比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要珍惜所有,因為不知哪一天可能就會失去。

▼ 相關影片(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


多明尼克⋅鮑比的故事

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人生的得與失?聖人說:「是你的東西不丟,不是你的東西你也爭不來。」我們命中該有的,任別人怎麼爭也爭不去;不屬於我們的,怎麼爭也爭不來,即使爭來了,終將失去。

工作兢兢業業,對得起那份薪金。交友真誠無求,對得起那份友情。孝順父母、愛護家人、善待他人、一切盡心。當有一天,被裁退了心中無怨,被出賣了心中無恨,離別時心中無憾。得到了,珍惜緣分;失去了,坦然放下。人來世間,猶如住店,匆匆幾日,何必掛牽。#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不計得失 且樂前行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民間故事:仙丹之得失
不同境界中的得失觀──孔子和子姪輩的小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