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12月30日訊】(新唐人記者蕭茗、大紀元記者史軒之聯合報導)川普(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其外交政策動向一直受到國際關注。他上任後,美、中、俄等大國關係將發生怎樣的變化?近日,世界政治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World Politics)所長、前里根總統政策顧問蘭澤斯基(John Lenczowski)接受了新唐人電視臺《世事關心》節目主持人蕭茗的專訪,對這一話題進行了解析。
蕭茗:以下是對近幾十年來美國與中國關係的簡短觀察:
為了反對前蘇聯,尼克松向中共伸出了橄欖枝。他認為,中共在那個特定時期(對美國)威脅較小。不過,從卡特到里根的歷屆政府都把其外交政策建立在人權(卡特政府)或反共產主義(里根政府)的理念之上。兩人都相信,民主價值應當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基礎。但自克林頓時代起,基於這種價值的外交政策轉變為基於貿易的外交政策。這為中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在全世界銷售其產品,從而在經濟上變得強大打開了大門。多年來,經濟因素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民主價值觀,不僅僅對華政策是如此,對全世界也是如此。現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統治中國的依然是一個鎮壓人民的政權。與此同時,中共掌握的經濟實力使它能夠以各種方式影響美國。中共投資和收購美國企業,滲透媒體和政府,已導致美國損害了其基本價值觀。一些美國大公司,如思科和IBM,甚至幫助中共政權壓制自由和迫害異議人士。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的工作機會正流向中國,直接影響到很多美國人的生活。
蕭茗:首先,你認同這一評估所作的總結嗎?此外,如果我們在這段時間裡思考美中關係,我們最大的教訓應該是什麼?
蘭澤斯基:我認為,你的問題和評估都很好。我認同一個普遍的觀點——貿易在美國對華政策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這多是出於希望,推動世界經濟與中國私營經濟在一定程度上一體化,將最終為中國帶來一定程度的政治變革,甚至可能是完全的政治轉型。
但很明顯,中共政權從蘇聯共產主義崩潰中學到了很多教訓,它一直在不遺餘力地確保,經濟中可以有一個半私人的領域,可以與共產黨的壟斷權力共存。讓我們記住,蘇聯解體最有趣的事情之一是蘇聯地下經濟的興起——這是在賄賂這個共產黨國家的黨員和高層其他成員,造成共產黨內各層級缺乏紀律性。這被稱之為黨內腐敗。繼任的幾任蘇聯共產黨總書記發起了大型反腐運動,時斷時續,甚至在戈爾巴喬夫任內還相當激烈。
中國現在其實面臨著非常類似的情況。中共的腐敗已經非常嚴重。但中共試圖使黨員有私人利益成為可能,並確保私人利益與黨的利益一致。但在前蘇聯,私人利益肯定被認為與黨的利益不一致。然而,(中共)腐敗仍在繼續。全國各地存在大量的政治分歧、民間抗爭和示威,民眾反對共產黨的腐敗以及專斷而反覆無常的司法。面對來自中國社會底層的巨大壓力,中共政權正試圖不遺餘力地維持其權力壟斷。
蕭茗:你認為川普政府將把誰視為促成中國未來自由與繁榮的潛在力量?川普政府將如何培養這樣一支力量並與之合作?
蘭澤斯基:我相信,儘管美國經濟與中國經濟之間有著很多聯繫,但美國共和黨(新)政府將開始更多地關注中國的民主和人權。我之所以這樣推測,與中共在國際上非常具有攻擊性有很大關係:南海、防空識別區、對其它地方提出領土要求、與菲律賓船隻發生海上摩擦、經由緬甸打通進入印度洋的戰略入口以繞開馬六甲海峽(Strait of Malacca)⋯⋯有這麼多不同的方面。事實是,中共在世界上大多數敏感的海軍戰略咽喉點,都建立了人口和基礎設施存在。這一切都反映了中共的野心,它基本上成了世界上一個新的霸主。
中共提升軍力非常令人擔憂。中共研發了一些很現代化的武器系統。他們研發出反衛星武器,旨在使我們的命令控制和通信能力失效。他們將核武庫隱藏在他們稱之為「地下長城」的設施內。這種設施是一種隧道網絡,隧道內有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器。有如此多的跡象顯示,中共正成為一支想改變全球國際秩序的軍事力量。我相信,對這些事情更多的現實認知,將塑造川普政府的很多國安政策。我認為,處理這些事的一種方法就是,讓中共政權知道,我們了解其軟肋。如果他們執意不以更和諧的方式在國際上行事,我們就可以利用它。
他們的弱點是什麼?我認為,中共政權的根本性弱點就是其非法性。這個政權不是任何人選出來的。沒有任何人給予它認可,讓它成為這個國家的統治力量。
中共政權這樣的非法政權有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就是懼怕自己的人民,懼怕可以動員人民的理念。主要的理念,當然是民主的理念、「政權民授」的理念。當然,這樣的政權懼怕未經過濾的信息傳播到中國廣大民眾當中。這就是他們為何必須儘可能維持信息壟斷的原因。
這個政權害怕真相。它利用意識形態鼓吹其政治一致性,來幫助維持黨的紀律,維持其宣傳系統內部的一致性。每當記者偏離黨的路線時,中共就對他們進行意識形態再教育,以確保他們與黨保持一致。強迫服從使這個政權得以生存,並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內部維穩系統,同時寄希望於足夠的經濟增長將使人民心滿意足,不會考慮發起革命。但這什麼也不是,還不清楚經濟增長是否能為他們解決問題。
因此,中共有很多軟肋,但(上述)這些是主要的。
蕭茗:你剛才談到,中共提升軍力以軍事對抗的形式或者因區域動盪,構成了常規威脅。但還有另一個威脅,那就是中共對美國企業、媒體和政府的滲透。這導致美國的制度資產——民主、自由和法治正在受損嗎?你認為,美國政府是否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以及他們將如何應對?
蘭澤斯基:我認為,你完全正確。我認為,(中共)通過商業活動滲透我們的社會,首先就是(使)美國商界的大部分都(保持)政治中立,通過許多類型的活動施加政治影響力,在美國大學校園內開設90所孔子學院,這些孔子學院都有很強的宣傳功能,目的在於扭曲人們對中國政治和政策本質的準確認知。所有這些,都是(中共)戰略影響的有害形式,我相信,為美國人對於現實的完整性認知帶來很壞的影響,並最終影響到政策。我相信,川普政府內對這些滲透會有越來越清醒的認識,也會作出越來越多的努力,來保護各類機構(對美國的)忠誠,保護美國人在國家戰略層面的完整性認知。
蕭茗:川普政府還將審視50-100年內的美中關係,並思考什麼樣的中國能和美國共存共榮嗎?
蘭澤斯基:我不知道,有多少美國人在50至100年的時間跨度內思考。正如像溫斯頓‧丘吉爾曾解釋的那樣,民主國家的本質就是,我們的政治體制,在策略上基本無能力思考超過5年或10年。很難保持政策的長期持續性。
不過,在冷戰期間,你可以觀察到,儘管有從民主黨到共和黨的政府更迭,但政策仍是有連續性的,至少對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的重要性有普遍的認同。此外,在冷戰中大家都想避免和敵人發生決定性衝突。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設想,一些方面具有其連續性。
我認為,中國成為一支主要的戰略力量,對很多思考外交政策的美國人來說,將是一種新現象,因為這可能是1812美英戰爭以來,美國首次面對一個經濟增長可能超過自己的對手。這是否成真,還有待觀察,但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們並不習慣於此,但我們擁有某些中國所沒有的戰略性優勢。因為我們享有經濟自由和創業文化,我們國家擁有一種創新能力,這是蘇聯在軍工業和科技各個方面始終都無法抗衡的。
如果我們嚴肅對待維持技術安全的政策,中共將不得不更加依賴內部手段,而不是來盜竊我們的軍事技術,它做這些事情已經很在行了。中共也將不得不更徹底地改變其內部的經濟結構,從而獲得同美國一樣的創新能力。這些還有待觀察。我認為,這很大程度上和我們受尊敬的政治體制與人性適應的程度、有利於人們實現才能的程度有關。不幸的是,即使在中國現存的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混合經濟下,很多人的才能也被浪費。只要中國還受其害,中共在國際戰略競爭中就多了一個軟肋。
蕭茗:我們多談談川普對內閣人員的挑選。總的來說,我認為他選擇了技術上勝任職位的人,他們很有經驗,是領導人,能把事情辦成。然而,我幾乎沒有看到其中任何人包括川普本人,對美國的根本原則表示出明確而不可動搖的信念,以及對美國基本價值觀和道德傳統的忠誠。在我看來,這是美國可能再次偉大的最重要原因。這也是美國一直成為自由世界領袖的原因。你必須先有這個基礎,然後再利用你的經驗和技能來完成這一使命。任何有偉大成就的美國總統都有那種信念和忠誠。你認為川普可能是其中之一嗎?
蘭澤斯基:我認為這是可能的。川普先生真誠地熱愛美國及其代表的根本價值觀。他過去一直在商界,而不在學術界或公共領域,所以我不太清楚,他對價值觀、文明、文化這些根本問題的思考有多深。
但我認為,他對這一點有著基本的直覺和根本性的理解,即美國的政治和經濟自由使這個國家曾經偉大過,那種偉大不是以宏觀經濟統計、GDP等等來衡量的。但是,這種偉大又與不太能感觸到、測量到的人類潛能的實現密切相關。我本能地認為,他知道如何實現人們的才能,很多美國人都漸漸明白,全世界那麼多的人也知道這一點。
為什麼人們試圖湧入美國,穿越邊境,逾期滯留呢?為什麼他們想留在這裡?因為這裡是蘊藏機遇的土地,是你失敗後能獲得第二次機會的土地。在這裡如果你失敗一次,你還可以重新努力並取得成功。在這裡,人的才能得到最佳利用。我相信,只要人才不被浪費,只要我們開始在這裡僱用更多的人,改變近幾年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這種非數量化而是質量化的經濟增長,即人才的利用,的確將轉化為美國文明的持續繁榮。
我相信,這對世界和平是有好處的,因為從本質上講,美國並不是一個試圖搶奪其他民族領土的帝國。如果我們進行軍事干預,那只是出於重要的安全和地緣政治原因,我們不會設法偷竊其他人的資源。我們參與世界戰爭,確切的說,是為了捍衛某個自由和文明的理念,而不是為了征服或奴役任何人,因此我認為世界應該停下來反思,這些都深植於美國體制的遺傳密碼中。我認為,當選總統川普很了解這些。如果他的經濟政策和國家安全政策,像我們所了解的那樣,能夠被付諸實踐,我相信他將很有可能實現你所描述的那種願景。#
責任編輯:張憲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