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12月23日訊】當今霧霾鎖中國,民眾憤怒不已,連《霧霾神曲》都創作出來了,且聽那曲怎麼唱:「山河破碎,問環境污染誰之罪?」誰?就我所知,至少環球時報跑不掉,胡錫進跑不掉。
中國很多當代史最怕回頭看,一看,就醜死羞死。當年幾乎每一項決策、每一個講話,甚至對西方帝國主義的每一次批駁,都信誓旦旦地對億萬國民說他們決策講話都是正確的,甚至無比英明偉大。可若干年一過,再一回頭,就知道,他們說的做的,不僅錯,而且有多麼錯,錯得有多麼離譜,且因這種大錯特錯,讓國家讓人民讓生命付出極慘痛的代價。
關鍵是至今仍不覺悟!
這裡別的不說,就只說一個該死的霾。現在一個霾幾乎讓舉國民眾怨聲載道,就差沒有上街沒有散步,當然沒有上街散步主要是上不了街散不了步。
大家都在詛咒。然而,那個胡錫進呢?那個環球時報呢?你們現在哪裡?把你們當年發表的那些「偉大」社評拿出來看看,是做了中國社會的促進派還是做了中國社會的倒退派?正如已經去世的老共產黨人曾彥修所說,現在執政者的前途不是別的,就是前進還是大退特退。
可以說,每一個在因重度霾而污染的空氣中生活的大陸民眾都有理由舉報你們,指控你們,譴責你們?在過去的幾年間,你們扮演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角色?
即使不看這張報紙,因有互聯網的關係,大家也都知道,這些年來,每有社會熱點出現,胡錫進領導的環球時報必發社評。可由於胡錫進的腦子大概有問題,我們今天再回頭「翻一翻」環球時報的那些社評,本人可以負責任地在這裡說,幾乎每一篇都成了垃圾。換句話說,即使像老閔這種人,十年二十年前的文章拿出來看,也仍不失有一定的現實社會意義,可環球時報發的那些社評有嗎?有嗎!
當然,說「成了」垃圾已是客氣話,其實就在環球時報發表每一篇社評的當天,很多人就已看出來那些都是文字垃圾,只因這是一張所謂「主流」報紙,而在我們國家,主流報紙,即使錯到天上去,別人也批評不得。不然,人民日報當年發表畝產萬斤的「衛星」,你看到有不同聲音嗎?不可能。這也正是我們這個國家為什麼進步如此之緩慢的重要原因。
每一次「進步」,甚至每一次改變,都是走不下去之後做出的不得已選擇,包括所謂改革開放,同樣是因為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
之所以是這樣一種週而復始,正是因為我們實行的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一種體制。在這種體制下,只要執政者沒意識到錯,或說即使意識到,只要它不肯承認,就只有繼續錯下去,甚至還會加大力度地錯下去,一直錯到不回頭不行才又開個大會,說他們「有自我糾錯的功能」,因此也就總是「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說也罷!
2016年秋天,大陸互聯網上忽然有篇龍永圖的文章:《從我送外孫女去美國談談中國的教育》。諸位看官,你道那龍永圖何許人也,就是原外經貿部副部長、我國加入世貿的首席談判代表啊。據龍永圖後來回憶,說是當時談判最大的困難,就是不敢承認中國搞市場經濟,當時我們叫「市場調結和計劃調結相結合的商品經濟體制」,並說為了「市場經濟」這4個字,我們談判了6年。後來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一位文史研究員發表一篇文章,對此感慨不已:「我們全民抗戰、趕走日本侵略者,也只花了8年時間,怎麼為了『市場經濟』四個字竟談判了6年呢?」沒有人接腔,更沒有人能回答得了。
也就是這個龍永圖,大概早已覺悟,他在上面提到的文章中說:「以前在各種國際會議上,凡是碰到西方發達國家提出要提高保護環境的標準,我們自然就會牴觸。當時我們想,你們搞了幾十年的工業化,把經濟發展起來了,現在我們發展中國家剛要發展,你就提出環保標準要提高,這是陷阱,這是騙局,我們不能同意。現在想想真是荒唐。我們這幾年吃了很多環境的虧,北京連續五十多天的霧霾。我們現在才知道,保護環境不是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
環球時報,不,胡錫進,你聽到了嗎?你聽到了嗎!
2016年12月21日星期三
附:
面對「政府公信力少」怎麼辦
——評環球時報社評《政府公信力少,奇怪爭論就多》
我說過,環球時報有不少社評都是不講道理不講邏輯的。即使在最近(11月2日)刊發的一篇讓一些看不清真相的讀者與其說是稱道不如說是受矇蔽的社評《政府公信力少,奇怪爭論就多》中,也仍然充斥著不講道理不講邏輯的思維。
如謂不信,就讓我們來看看。
1
社評開篇就說:「圍繞中國空氣質量的爭論在升級,輿論對北京市的測量數據持尖銳懷疑態度,美國駐華使館測量PM2.5的方法和數據受到網絡上不少人的追捧。北京市只測量PM10數值,被一些人認為是對大氣污染的『故意隱瞞』。」
聽這口氣,很顯然,是指責我們的「輿論」不應該追捧美國駐華使館的數據,同時也不應該認為北京市的數據就「是對大氣污染的『故意隱瞞』」。
這就讓我奇怪了。環球時報所說的「輿論」,顯然是指我國各地媒體——主要是報紙發出的聲音(雜誌還來不及)。可不僅據我所知,而且地球人都知道,中國至今沒有放開新聞管制,仍然不允許民間辦報辦刊,互聯網幾大門戶網站也都是「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換而言之,我國所有能被環球時報稱得上「輿論」的輿論,實際上都是黨的輿論政府的輿論,至少也是「在黨的領導下」的輿論。現在這種輿論居然要去追捧美國駐華使館對北京空氣測量的數據,而對北京市測量的數據「認為是對大氣污染的『故意隱瞞』」,這說明什麼呢?我想,只能說明就連各地甚至包括北京一部分「輿論」也對北京市政府的公信力持大大的「懷疑態度」,或者說,至少北京市政府在中國「輿論」界是談不上有什麼公信力的。
這其實不值得大驚小怪,起碼算不上什麼新鮮事,而是早已司空見慣。前不久人民日報還刊發文章,說現在的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不相信媒體,成了「老不信」。我想全國的老百姓不僅都持「懷疑態度」了,而且「懷疑」得還這麼廣,這怎麼說也比「輿論」只是對北京市政府持「懷疑態度」要嚴重得多吧。這些年,一講「歷史的選擇」,有些人就愛高調宣揚「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意思,現在的政府是當年人民的選擇。可照這個邏輯,如今老百姓都成了「老不信」,你總不能說現在也還是他們的「選擇」吧?換而言之,如果允許他們再作一個選擇,他們還會不會作其他選擇呢?總不能說我們的人民世世代代只能有那麼一次「歷史的選擇」,今後再也沒有選擇的權力了吧?不然,這不是在強迫人民嗎?
實際上何止是老百姓成了「老不信」呢,現在的媒體(其實也就是環球時報所指的「輿論」)在不被老百姓相信的同時大約也是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的吧;因為要發什麼樣的「輿論」往往不是媒體說了算,而是要看有關部門的臉色要聽有關部門的電話指示,一言以蔽之,媒體是做不了主的。除此之外,就是專家,在不被老百姓乃至不被媒體信任的同時,他們就相信政府就相信媒體了嗎?我看也未必。所以說,除了老百姓成了「老不信」,事實上現在大家都互不相信了。
既然我們已經到了「老不信」乃至互不相信的時代,輿論對北京市政府發佈的空氣數據認為「是對大氣污染的『故意隱瞞』」,不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嗎?
2
然而,環球時報可不這麼想,社評緊接著就為開篇的話作「註腳」,只是在註腳中除了說出一句大實話外又犯了不講道理的毛病:「問題的核心在於,政府的公信力不足以支撐其在這場爭論中的態度。一些人對政府『對壞消息輕描淡寫』的懷疑根深蒂固,當爭論出現時,先相信美國使館,再相信中國民間的說法,最後再相信政府的數據,這個順序成了他們的基本態度和習慣。」
這段話的第一句,老老實實承認了我們有些地方政府今天的公信力低至何等地步,連支撐一場爭論都是困難的,這樣,也就揭示了中國一些輿論之所以敢於冒著被指責為「崇洋媚外」或者「不愛國」甚至被目為「漢奸」的惡名去相信美國駐華使館的數據而認為北京市的數據「是對大氣污染的『故意隱瞞』」。
然而就說了這麼一句大實話,環球時報來不及先去督促北京市如何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思維又走上了不講道理的歧途——筆鋒,不,手指一轉,開始指責一些人不該「對政府『對壞消息輕描淡寫』的懷疑根深蒂固」起來,還說「當爭論出現時,先相信美國使館,再相信中國民間的說法,最後再相信政府的數據,這個順序成了他們的基本態度和習慣。」
這又讓我覺得難以理解——當然,誰都明白,環球時報的意思是,這次北京市政府沒有「對壞消息輕描淡寫」,而只是因為「中美」標準不同,因此,不應該還用老眼光來看待北京市公佈出來的數據。可就算如此,就有理由指責「輿論」不該「對政府『對壞消息輕描淡寫』的懷疑根深蒂固」嗎?我們輿論的這種「基本態度和習慣」難道不正是政府過去長期無數次地「對壞消息輕描淡寫」的惡果嗎?要知道,無論是輿論對政府的懷疑根深蒂固,還是輿論已經養成的「基本態度和習慣」,都是緣於政府,即先有政府長期無數次「對壞消息輕描淡寫」,才導致輿論對政府的「懷疑根深蒂固」,養成輿論現在這種令環球時報們很看不順眼的「基本態度和習慣」,而不是因為輿論的「懷疑根深蒂固」以及「基本態度和習慣」導致政府「對壞消息輕描淡寫」。
如果這樣說連環球時報也不能不承認的話,又有什麼理由以這種語氣來指責輿論呢?出現這種情形難道不也是順理成章的嗎?充其量,你也只能說這一次北京市政府有了進步,開始學著實事求是了。如此而已。
3
然而,環球時報好像怎麼也不理解中國的輿論怎麼會這樣,於是在自己思維的死胡同中不講理地繼續走下去:「然而輿論的焦點不像是要求空氣質量立刻達到歐美標準,而是在質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數據的『欺騙』。北京市環保局的基本態度是,他們公佈的數據都是真的,美國使館在一個點的監測,與環保局監測網得來的數據,在科學性上毫無可比性。」
讀這段話第一句,你會覺得很好笑:既然面對的是一個因「對壞消息輕描淡寫」而沒有公信力的地方政府,輿論又怎麼會一開始就把「焦點」集中在「要求空氣質量立刻達到歐美標準」呢?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我們的輿論首先「質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數據的『欺騙』」有什麼不應該的?倒是讓人們覺得環球時報這張報紙好像不是中國的報紙,因為說這些話分明就是不瞭解中國的「國情」嘛。遠的不說,單從「周老虎」以來,地方政府部門也不知有多少「基本態度」「都是真的」,可後來被證明卻是假的,是欺騙!就是最近湖南一村官因多次上訪最終所謂「溺水」浮屍後,村官所在的鎮領導們又說了多少欺騙死者欺騙輿論的假話!而連中國空氣質量到底差到何種程度的真實情況都沒弄清楚,我們的輿論又怎麼還能奢望我們的空氣「達到歐美標準」?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4
不過,在指責我們的輿論一通後,環球時報也不得不再次承認:「讓公眾理性對待中國與世界先進標準的差距是困難的,當政府公信力不強時,這更無從談起」,而「提升政府公信力是解決當前各種奇怪爭論最重要的『基本建設』」。除此之外,「政府建立公信力,最重要的就是不隱瞞或淡化壞消息」。
這幾句話最關鍵的就是最後一句中的「不隱瞞或淡化壞消息」,這也是我們政府失去公信力或說政府公信力少的最根本原因。什麼叫「隱瞞」?什麼叫「淡化」?說白了,就是欺騙!
這個世界上還沒聽說有哪一個誠實的政府或者說不隱瞞也不淡化壞消息的政府在他們的國家公信力也像我們這樣之差。既然如此,這豈不正好為我們的輿論為什麼要「質疑是不是受到了政府數據的『欺騙』」做了最好的註腳嗎?當對方長期失信或長期「隱瞞或淡化壞消息」讓輿論很難相信對方後,不論對方今後再說什麼再做什麼,包括拿出什麼「數據」,輿論第一反應是質疑,這有什麼可「奇怪」的呢?如果我們所有的輿論在受到一千次一萬次地「隱瞞或淡化壞消息」的欺騙,仍然毫不懷疑地相信對方,那麼,這種輿論除了叫「傻子輿論」或叫「奴才輿論」,還能叫什麼呢?質疑,只是不相信,並不代表認為對方說的做的就是錯的。而政府如果要改變這種動輒被質疑的尷尬,只有今後不再隱瞞也不再淡化壞消息,逐步得到媒體的信任,除此之外,還有別的好法子嗎?
說到這裡,忽然想起我們的主流媒體,特別是像環球時報這樣的極端主流媒體,至少在他們發表這篇社評的時候,所講的意識形態大約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吧。既然如此,也就不會不知道「懷疑一切」正是馬克思的名言。「懷疑一切」,難道不包括懷疑政府拿出的數據嗎?而況面對的還是一個「習慣」「對壞消息『低調處理』」和「隱瞞或淡化壞消息」的地方政府拿出的數據呢?環球時報現在這樣對待輿論既是極為正常又有點感到無奈的質疑,且還稱質疑的輿論為「奇怪爭論」,這多少是有違你們所謂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的啊。
5
當然,今天的中國,違不違馬克思主義,好像已經並不重要了。特別是在當下,讓人糾結的是:面對因長期「隱瞞或淡化壞消息」而失去公信力的政府又拿出什麼「數據」,我們的輿論應該怎麼辦?是繼續像被環球時報所指責地「奇怪爭論」下去還是有別的什麼出路,或者也應該有一個別的什麼出路?
若是從人類文明發展或叫時代進步來看,「出路」當然是有的。現在畢竟已進入二十一世紀且迎來了信息時代,人們已經普遍懂得什麼叫國家什麼叫政府,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特別是按照現代政府的標準,政府除了行使人民託付的權力之外,政府沒有任何權力,若是再用十七世紀洛克在其名篇《政府論·下篇》中的話說,就是「政府除了保護財產之外,沒有其他目的」。一旦人民認為政府沒有好好行使他們託付的權力,或對政府的行為不滿,就可以收回他們託付的權力。
如此說來,我們的政府不可能有「隱瞞或淡化壞消息」的權力,人民也絕不會把這種權力託付給政府,因為這種權力對人民自己百害而無一利,而人民知道什麼才是最有利於自己的。當一個政府行使的並非人民託付給它的權力而是自己想當然的權力時,人們就不止是「奇怪爭論」,而且還可以行使言論自由、集會、示威遊行等正當權利,直至收回自己的權力,改換政府。如果面對政府「隱瞞或淡化壞消息」,人民只能「奇怪爭論」,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社會,而這種不正常的社會往往是由於政府因專制極權而過於強大,強大到人民只能「奇怪爭論」,而不能收回自己的權力。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說,這是人民的悲哀。
現在的情形是,如果到了這個地步,面對人民的悲哀,還有人居然出來指責人民不該「奇怪爭論」,這是一種什麼心態,又是何等心腸!面對一個公信力少到一定地步的政府,輿論最多也只敢質疑只是搞一點「奇怪爭論」,而我們的老百姓也僅僅是被動地「老不信」而已,這不是很值得任何一個有正義感的媒體值得反思乃至站出來主持正義的嗎?如果再允許借環球時報的手或嘴,套用他們在這篇社評中的半個句式:環球時報的焦點不像是要求政府立刻提升公信力,也不是要告訴人們我們政府公信力少我們的輿論應該怎麼辦,反而在質疑我們的輿論是什麼「奇怪爭論」——這難道還不夠「奇怪」嗎?
2011-11-5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