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12月13日訊】日本經濟產業省昨天宣佈,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這意味著日本將繼續維持對它認定為傾銷的中國產品徵收高額「反傾銷稅」。雖然美國政府和歐盟國家的政府尚未對這一問題正式表明立場,但是歐洲議會在今年早些時候已經高票通過了一項沒有約束力的決議,表明歐洲不應該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而美國的當選總統特朗普在競選中也曾經多次公開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和進行不公平國際貿易。看來,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國家的立場基本一致。
今年十二月十一日,是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十五週年。為了換取世貿成員國的資格,獲取在貿易投資等方面的便利,中國政府當初在入世談判中作出了一些讓步。接受「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待遇就是一個最重要的讓步,這使得其他國家在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可以選擇第三國作為參照國進行產品成本調查,這一讓步使得各國對中國動用反傾銷措施相對容易。這個安排的有效期為十五年。但是議定書並沒有規定有效期滿之後的政策。十五年後的今天,各國都要對是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待遇表明立場。
在所有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中,日本政府率先就這一問題正式表明立場。這無疑會對歐洲各國產生影響。作為美國的主要政治、經濟、軍事盟友,日本的態度應該與美國政府的官方立場基本吻合。如果這些國家採取一致的立場,它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十五年之後市場化進程的進展緩慢持公開的批評態度。對中國而言,這不是一個利好,因為它意味著中國政府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實踐中,仍將遭受「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從而影響它的產品擴大在這些發達國家的市場份額。
有人認為,日本政府的態度是因為日中關係惡化所致,其他發達國家不一定對此採取同樣的立場。這種想法未免太簡單化,也只能是中國方面的一廂情願。如果將日本政府關於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正式表態與目前在發達國家普遍興起的民粹浪潮聯繫起來觀察,我們不難看到:(1)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產業向外轉移、工作機會流失等是當前各國民粹浪潮的一個重要推動力;(2)許多人將中國看作是搶奪發達國家市場、資本和工作機會的主要國家;(3)他們認為中國除了一些自然優勢之外,政府操控也是重要因素,因此極不公平。
不能否認,所有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利益和盤算,發達國家政府和民眾對中國的許多指責也不見得都很到位和公允。在國際競爭中,只要全球化的趨勢繼續,即使沒有中國因素,也會有其他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將取代中國今天的地位。發達國家必須解決自己的問題,尤其是解決驅使產業外移的那些內生性因素、全球化之後資本收益的合理分配政策、還有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等等問題。單單是對中國進行指責,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他們自身的問題。日本是這樣,歐洲和美國也是這樣。
但是,他們對中國政府操控市場的批評大體上是站得住腳的。政府的操控過去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堂而皇之的存在,在改革過程中也仍然存在。最重要的是,中國執政黨和政府的操控既不受市場的制約,也不受法律的制約,這是中國的市場化改革無法深入的最主要的障礙。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加入全球化所帶來的正面效應能夠消化許多政府操控經濟的負面效應,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國市場的擴大,這種操控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而且負面的效應的主要承擔著是中國的底層民眾。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國際關係問題,更是中國能否真正深入改革的內政問題。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高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