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容:「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訪談讀感

人氣 1349

【大紀元2016年11月30日訊】11月28日,大陸媒體開始連續發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訪談錄。採訪對象是當年的返鄉知青王憲平,他回憶了四十多年前,習近平在陝北插隊時期的一些生活細節。

文革期間,因為父親習仲勳被打倒,習近平成了「黑五類」分子。1969年1月,不滿16歲的習近平加入了「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陝北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在隨後的七年裡,習近平這個京城子弟學會了幹許多農活。他挑糞拉煤,攔河打壩,建沼氣池,漸漸地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

據王憲平講述,當年習近平帶了兩大箱子的書到梁家河。知青們的書有政治、經濟、哲學類,也有中外名著。那一批年輕人正是上學的年紀,他們渴求知識,唯一的管道就是讀書。王憲平介紹,習近平酷愛閱讀,幹活兒回來就看書,晚上點起簡陋的煤油燈讀到深夜。王憲平和習近平拉話時,常常「聊大山外面的世界,聊首都北京是什麼樣的」。

近幾年,陸媒的許多文章從不同方面呈現了習近平的人生經歷、愛好品性等。習近平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他的知青歲月、文學情緣以及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推崇,都逐漸為外界所知。習近平上臺後實施的一些政策,改變了中共一些傳統作法。而且,習政權持續強力反腐、清理江派勢力、整頓官場等大動作,都不同尋常。同時,習陣營的不少舉措和言論都釋放出了未來轉型的信號。這一切引來各界的解讀和期待。體制內外,陸續有專家學者大膽地向其建言,希望他在任內結束中共專制,建立民主憲政。

習近平曾經在回憶文章中說,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為人民做實事」,需要傾聽民聲、體察民情、彙集民意。「人民」的概念,包括了什麼?包括兩億貧困人口、包括受到壓迫、無權無勢的平頭百姓,還有因為維護信仰、追求正義而無辜獲罪的善良公民,還有情系中華、但是信心受創、在茫然中沉浮的華夏子民。許多人仍然身處深山僻壤,或是在高牆後面,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也渴望傳遞他們的心聲。面對紛雜亂象、民生憂困,中國之夢,要如何實現?

事實上,從本次「訪談錄」便可看出中國困境的根源。16歲的青年,被逼無奈,離開家鄉,自動「下放」農村,只為暫離恐怖傾軋的批鬥氛圍。在冰雪初融的河裡打壩,挑上200斤的擔子走山路,是對意志的磨礪,更凸顯那場運動的瘋狂。

據統計,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共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以1968年為例,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幾乎全部前往農村。這場運動使得千萬名年輕人失去了最佳的學習時機,他們寶貴的青春被荒廢,無數家庭被強行拆散,並且引起了各個層面的社會混亂。許多「知青」後來表達了遺憾,感到被欺騙、被愚弄。但是,蹉跎歲月已無法逆轉。政治掛帥的黨旗下,個體不過是強權的棋子,純真的熱情最終付諸東流。所謂的懷舊,或許更多的是懷念自己的熱忱付出,懷念黃金年華的全情奉獻。

親歷了文革的殘酷、插隊的艱辛,習近平應該清楚,對中國和中華文化造成毀滅性破壞的,正是中共。幾代人的信仰失落、道德真空,源自中共的無神論和暴政獨裁。摧殘人性的政權,打碎了多少中國人的善念和真純。若要實現復興中華的強國夢,必須正視史實。固守中共體制,將會走入無望的死胡同。六十餘年裡,國家、民族、十數億生命,歷經了怎樣的荒唐和悲劇。過去的教訓,不應忘記;人民的苦難,不應漠視。傳統的價值,需要在拋棄中共、清理毒素後尋回。回顧往昔,厘清思路,回應人民的呼聲,順應天意的大潮,從來都是當政者的明智選擇。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知青》不敢公開的真實故事
徐賁:電視劇《知青》帶來甚麼樣的記憶?
18大前李長春拿某媒體開刀 給汪洋下馬威
數萬女知青遭強姦 「溺水死」開離奇死亡先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