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保健 疏通經絡 通則不痛

人體妙藥-經絡穴位的自我保健(上)

文:莫偉明中醫師

人氣 2201

【大紀元2016年11月23日訊】中醫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個奇妙的平衡系統,有很強的自我平衡功能即自癒功能, 傳統中醫認為自癒能力就是人體在平衡狀態下的一種自我調節修復能力。針灸就是透過在經絡運行上的穴位來刺激氣血運行,激勵我們自體的自愈能力而達到治療病痛的效果。

針灸可以說是上天給予中國人最好的禮物,千年來中醫利用針灸而成為主要的醫療方法之一,而流傳到現代更發揚光大,廣泛被西方醫學系統接受和運用。

經絡與臟腑之間的關係

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等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

循行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中醫說臟與腑的關系,就是陰陽表裡的關系。由於臟屬陰,腑屬陽,臟為裡,腑為表,一臟一腑,一陰一陽,一裡一表相互配合,並有經脈相互絡屬,從而構成了臟腑之間的密切聯系。

如肺和大腸、脾和胃、心和小腸、腎和膀胱、心包和三焦、肝和膽都互為表裡關係。

中醫認為,經絡影響著人體氣血的運行和各個臟腑的正常運作,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不通身體就會有疼痛,甚至有疾病。經絡不通怎麼辦?現在介紹幾種自我疏通經絡的方法,有病治病,無病強身,也是自我養生的調理方法:

1、熱敷疏通經絡

現代人由於環境、食物和情緒壓力,多數偏寒性體質,身體氣血循環變慢,組織肌肉收縮,代謝變慢,免疫力下降,就容易生病。這時如果能把身體溫度升高,加快氣血運行,各種管道自然暢通,經絡也會疏通了。

所以寒性體質的人可以常常熱敷後頭、肩頸、背部或是用熱水或艾草泡腳溫經散寒,或是服用薑湯暖身,都可以達到暖身而疏通經絡。譬如對一般慢性病、老化、風寒等有一定的效果。

2、揉耳朵疏通經絡

中醫說耳朵是身體的全息,就是對應著五臟六腑,耳朵上布滿了全身穴位。我們可以用雙手拇指、食指、中指沿耳輪和耳朵內外來回推摩,直至耳輪充血發熱,這樣就可以打通全身穴位疏通經絡。譬如針對痛症、慢性病、男科、婦科病,或是平時養生保健都可以運用此法。

3、梳頭疏通經絡

頭部也是身體的全息,對應著全身,我們可以用手指或梳子從額頭前至枕後,從兩側的顳部(在頂骨下方位於兩耳上前方的部位)至頭頂進行梳頭。人體各條經絡都彙聚於頭部,對這些頭部穴位進行如同針灸的刺激,可以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譬如恢復疲勞、失眠、情緒不穩定等可以用此法。

4、針灸按摩疏通經絡

針灸按摩可幫助打通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我們的重要穴位,來達到疏通經絡的效果。下面就介紹一些我們可以在家常用的一些穴位,可以逐步學習按壓輕揉,按照症狀自我調理。1寸的距離為自己手大拇指的寬度,3寸為自己手食指到小指合併之寬度。

百會: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諸脈之會,升提陽氣,對頭痛、中氣不足、痔瘡、鼻血、高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症狀有療效。

風池:後腦枕骨下方,後頸處往上推,兩側入髮際的凹陷處。能改善例如感冒、高血壓、頭痛、眩暈、中風、頸項強痛、多淚、目赤痛、眼花、耳病等症狀。

睛明:目內眥(眼眶)角稍上方凹陷處。疏風明目,針對一切眼睛疾病,也是一個保養穴,並對改善呃逆(俗稱打嗝)有效果。

人中:面部上唇人中溝正中線上1/3折點處。是針對面腫、腰背強痛、流鼻水、昏厥等病狀的穴位,同時也是一個急救穴。(待續,還有更多穴位介紹)

莫偉明中醫師溫馨提醒:
古中醫言:不明經絡,開口便錯。針灸經絡如同方藥,是以調氣血,和陰陽,因為見效於當下,功效有時優於方藥。我們大致了解了身體的經絡和一些重要穴位,在家裡就可以利用穴位來養生保健,這些穴位是雙向的,可以治病也可以診斷,如果有壓痛,表示這條經絡或對應臟腑或局部有些問題,往往按壓一下過一陣子就好了。

當然如果病情較嚴重,還是應該及早找醫生治療。大家可以慢慢熟悉這些常用而且有效的穴位,依照各人症狀和需求按壓,充分運用我們人體自有的妙藥,自我保健。益安堂中醫診所的莫偉明中醫師很樂意為大眾解答各種健康問題。

地址:4155 Moorpark Ave, Ste 11
San Jose, CA 95117
電話:408-686-9268

責任編輯:李曜宇

相關新聞
硅谷「健康是福」義診 各科醫生服務上百民眾
常按這二個穴位 補腎也可以很簡單
買艾條溫灸穴位 保健防病好方法
按摩這個穴位相當於吃一帖藥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