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11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德容挪威報導)備受爭議的柯林頓基金會被外界視為柯氏家族的「小金庫」和官員們的「腐敗陣線」。挪威政界人物與柯林頓家族過從甚密,援外基金被用來捐獻給柯林頓基金會近6億克朗(6,600萬歐元)。外界認為這是挪威試圖購買在美影響力。
候任美國總統川普在競選中曾說過:「柯林頓基金會是史上最腐敗的政治企業。」「這個基金會必須馬上關門。」美聯社(AP)也證實,希拉里任國務卿期間會晤的非公務人士,其中超過一半向她的家庭基金會捐獻過資金。
柯林頓基金會資金來源主要是華爾街大公司、有錢人、各種基金會、外國政府等。挪威僅次於沙特阿拉伯和澳大利亞,是向柯林頓基金會捐獻最多的的三個國家之一。那麼,挪威捐獻援助基金給柯林頓基金會,是純粹的善舉,還是有意討好這個強大政治家族的政治投機呢?
挪威已捐獻近6億
據《挪威日報》報導,從2007年到2015年間,挪威政府共計向柯林頓基金會捐贈了5.84億挪威克朗(6,417萬歐元)。挪威政府還承諾,至2019年,挪威將繼續向柯林頓基金會捐贈9,200萬挪威克朗(約合1,011萬歐元)。
挪威政府與柯林頓基金會的合作很早就已經開始。本月18日,《晚郵報》發表特維德(Terje Tvedt)的署名文章指出,早在2004年,時任挪威首相邦德維克(Kjell Magne Bondevik)就開始與柯林頓基金會合作,其後的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政府繼續這一合作,捐贈更多資金,並稱:「我們(挪威)有的是錢,而柯林頓那裡聚集了很多優秀的人……」。
該文說,通過挪威發展合作署(NORAD)2009年的報告和2011年審計長報告,顯示出挪威政府與柯林頓基金會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在此期間,幾乎所有的挪威首相、外交大臣與發展大臣都與柯林頓會晤過。柯林頓還拜訪過挪威王儲夫婦。
據報導,柯林頓基金會每年都要在紐約舉行大型年會,聚集全世界的各國領導人和金融界巨頭。
挪威外交部否認捐獻
面對媒體的質疑,挪威外交部予以否認。挪威外交部公關主任安德森(Frode Overland Andersen)辯稱,挪威沒有向柯林頓基金會捐贈過資金,挪威只捐助其具體發展項目,比如柯林頓基金會下屬的「健康一代聯盟」(CHAI)項目。
此外,根據柯林頓基金會的官方網站數據,柯林頓基金會最多只接受了1,000萬至2,500萬美元(8,500萬克朗至2.1億克朗)挪威王國(kongeriket Norge)的捐獻。
但事實上挪威的捐獻金額要比這多幾倍。《挪威日報》所獲得的挪威發展合作署向柯林頓基金會的轉帳票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5年間,挪威政府共計向柯林頓基金會捐贈了5.84億挪威克朗。柯林頓基金會將挪威政府的捐贈區分為挪威發展合作署和挪威王國兩個部分,但事實上這種區別並不存在。澳大利亞的情況也相似,被柯林頓基金會分為澳大利亞政府和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署兩個捐獻者。
援外發展基金被濫用?
據報道,用於捐獻給柯林頓基金會的資金是挪威援外基金。挪威每年都要拿出其國民生產總值的1%用於援助64個貧窮國家(重點是12個國家,其中阿富汗每年接受援助最多),並納入國家預算。該基金由挪威外交部下屬的挪威發展合作署管理。
挪威國家預算規定,該項捐贈的主要原則是,不能與沒有納入援助名單的國家簽訂援助協議。而美國顯然不在該名單之內。
但挪威政府認為柯林頓基金會下屬項目涵蓋了這些貧窮國家。去年6月,挪威外交大臣布蘭德還把本來要援助如塞席爾、葛摩等島國,使用清潔能源以取代污染嚴重的柴油發電機的基金,給了柯林頓基金會。
專家:挪威購買政治影響力
美國和挪威的相關專家都認為,捐獻援助基金給柯林頓基金會,表明挪威正試圖購買在美國的影響力,並投資未來可能的美國總統。
紐約大學法律教授和法律道德專家吉勒斯(Stephen Gillers)在回復《晚郵報》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挪威等主要捐助國的捐獻將被外界視為購買政治影響力。
卑爾根的克里斯蒂安·米切爾森學院(CMI)負責人瑪斯塔德(Ottar Mæstad)對《晚郵報》表示:「挪威用捐款在美國獲得政治影響力,這有可能。但也另有意圖,即試圖影響美國對挪威政策的優先級別。但這是否就是挪威捐贈柯林頓基金會的動機,我不知道。」
《挪威日報》發文指出,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曾宣布,如果希拉里贏得總統大選,他將辭去董事長並停止籌款活動,這實際上等於承認該基金會與政治不相容。文章還說,挪威政治家應該已經認識到了這項捐贈是試圖討好強大的美國政客,但通過這樣的「私人」方式,可能削弱挪威在國際上的獨立地位。
媒體揭示柯林頓基金會內幕
2013年,《美聯社》通過調查希拉里擔任國務卿期間的工作記錄發現,2009年至2011年期間,希拉里一共與154名非公務人士見過面或通過電話,其中至少85人曾以個人或企業名義向柯林頓基金會捐獻過資金,累計達1.56億美元。《美聯社》披露,接受希拉里接見的多有求於她。
責任編輯: 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