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殭屍國企」難去 高效民企受限

人氣 643

【大紀元2016年11月15日訊】(大紀元記者李默迪綜合報導)近日有大陸經濟學家公開表示,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關鍵要重視市場的作用,而不是行政手段;產業創新的主角也應該是企業家,而非政府官員。

經濟學家許小年在11月13日的「中國製造2025高峰論壇」上發言時提到,目前在去產能的過程中,殭屍企業是一大難題,去產能應該以市場為導向。

殭屍企業難去 受地方政府支持

許小年表示,中國製造業目前面臨的挑戰主要是整體水平偏低。在一些地區,效率低的殭屍企業仍然能夠繼續維持,而高效率的民營企業卻被以行政手段要求限制產量。

他直指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以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殭屍企業得以維持,其後果是消耗國家資源;低價銷售造成價格扭曲,以及其他企業經營困難,破壞了市場規則。

這也是「去產能」在執行過程中受阻的原因,即過分重視政府手段,忽視了市場手段。

再提產業政策

針對近日備受爭議的「產業政策」問題,許小年明確表示,沒有必要制定什麼產業政策,產業政策的規劃和結果,都是政府官員坐在辦公室里想出來的,而企業經營應該由企業家來做,政府官員沒必要參與其中。

而對於技術創新,是民間創造力和市場競爭的產物,主力一定是企業和企業家,而不是坐在辦公室的政府官員。

尤其是民營企業,在創新中會起到主要作用。而在國有企業,國企高管沒有激勵機制,也無需承擔責任,這種事不關己的機制,決定了國企很難出現創新。

關鍵是,過去產業政策的優化補貼,其實際效果是扭曲了市場的價格信號,還給各種各樣的尋租活動創造了條件,官商勾結,騙取國家補貼。

經濟學家吳敬璉在11月初的演講中提到,(中共)政府最早在1987年提出產業政策;1990年代末期在運用產業政策上加大力度;到了2000年代初期,出現了過剩產能、結構扭曲。用行政手段去調整產業結構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台灣學者楊宜勳2001年曾發表文章表示,(中共)政府為了維持政治穩定,為國有企業承擔虧損,隨時給予國有企業優惠和補貼;政企不分導致大陸沒有公平的市場體系,國企管理者侵蝕國家的利潤和稅收、國有資源流失、道德風險的問題日益嚴重。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30年來大陸多個行業受到利益集團的壟斷,比如江澤民家族壟斷電力、通訊等行業,曾慶紅家族長期掌控石油、能源、化工行業,劉雲山兒子劉樂飛長期涉足金融界。

中共國資委2003年4月成立後,江澤民家族在其幕後操控,致使相關國有企業及其壟斷家族獲得大量補貼、注資、低息貸款。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備戰北戴河會議之際 陸媒詳細披露劉鶴履歷
產業政策爭議延燒中共發改委
大陸產業政策爭論不斷 「俠客島」加入論戰
童大煥:為甚麼很多官員退休後才認同張維迎觀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