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美國民眾已厭倦總統大選?

人氣 492

【大紀元2016年10月09日訊】「美國民眾已厭倦總統大選」,這是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某文章標題中出現的一行字。在這篇對「美國總統大選」已然蓋棺定論的文章中,有兩位當地選民分別發表了如下的看法:一位在美國休斯頓一家醫院當護士的非洲裔民眾表示,「大選離我很遠;我不在乎誰當選,因為誰當選都不會有太大區別」。而他的不少護士同事也跟他一樣,「對大選都沒太大興趣」。另一位則是跟蹤美國大選多年、就職於萊斯大學的高級研究員,他坦言,「推選方法沒變,競選形式沒變,……,即便是極端的主張,也有市場,也能得到選民的支持」;「兩位候選人都不太招人喜歡——就像是兩劑毒藥,看你要選哪一劑」。

有了這兩位當事人的現身說法,《人民日報》仿佛一下子在黑夜中找到了光明,迫不及待的想要向中國人民大聲宣告,美國的民主快不行了,所謂的「民主選舉」快要偃旗息鼓了。若此時此刻,有人還要急赤白臉的予以反駁,恐怕就有點抬槓的嫌疑了。倒不如退一步,乾脆承認美國人的確是厭倦了那一場場只有「混亂的爭吵」,而沒有「觀點交鋒」的無聊選舉。但問題的關鍵卻在於,對大選「厭倦」又能代表什麼呢?基於這種無厘頭的情緒,美國民眾真的會就此取消選舉,讓其政體改頭換面嗎?

話說有人對粗茶淡飯厭倦,有人對山珍海味厭倦,難道說,厭倦能使他們從此絕食?事實上,吃慣了山珍海味的即使厭倦,也吃不了兩天的粗茶淡飯,之後仍會想念山珍海味,反之亦然。而美國人對選舉即便「厭倦」,也同樣跳脫不出這種欲罷不能的糾結。有時候表面上不在乎,不感興趣,選不選都一樣,恰恰說明瞭自身的核心利益並未受到影響和觸動。

知名學者劉瑜在一篇頗具理性的文章中也談到,「在美國現在這種政治體制下,其實選誰都差不多」。然而對於這句輕描淡寫的概括,她的解讀卻有所不同。她認為,這非但不是壞事,相反是合乎邏輯與現實的。其中,最重要的理論根據來源於1957年,政治學家Anthony Downs總結出的兩黨制下「政黨趨中化」的規律,即「兩個政黨在競爭中都要爭取大量的『中間選民』,所以它們的政見日漸『趨中』」。如果「兩黨的政見往往穩定在最大多數選民比較贊同的位置上」,那麼對選民而言,所呈現的結果必然就是「選誰都差不多」。

頗為吻合的是,此文開頭提到的那位貌似支持《人民日報》觀點的美國選民以及他的同事,他們的另一番話也同樣在凸顯「美國社會在重大基本問題上達成了共識」之後,民眾「投不投票也無所謂」的這一基本原則。他表示,「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每兩週給兩個孩子匯去240美元的生活費」,而那些護士同事更關心的則是「自己的工作能否繼續,家庭能否維持」。

也就是說,美國人在解決了大多數人的溫飽,事無巨細的「完成了對工人能不能組織工會、如何控制公司壟斷、公立中小學如何運營、……、言論自由是不是好事、人權是不是一個貶義詞」等這些重大議題的辯論之後,似乎沒有理由再對剩下的那些雞毛蒜皮、並不觸及核心的題外話「正襟危坐」。

在美國人眼中,台上「針尖對麥芒」的兩黨之所以同時存在,其意義不過在於通過二者權力制衡,來最大限度的發揮民主的效力。至於說,要不要「削減0.3%的收入稅」,要不要「給非法移民更多的合法權益」,這本來就不是老百姓自己能做主的事兒。在涉及公共事務、關乎大群利益時,那些等待著民眾投上神聖一票的政治候選人們就應該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哪怕爭得臉紅脖子粗,也是他們的職責所在。

最後還需要指出,在美國的選舉體系中,州級選舉對民眾衣食住行的影響比總統選舉要大。「與日常生活最休戚相關的事情,主要都是由州政府與州議會決定的,不關白宮和參眾兩院什麼事」。這樣看來,美國民眾對總統大選的「厭倦」或許是「倦」多於「厭」。而如此消極、倦怠,也不過就是因為很多事與己身的溫飽不再相關。一個足以吃飽、穿暖的美國人,還會對其它事同樣的積極、上心嗎?如此,選舉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上心,也可以不上心。重要的是,你有自由,你有得選。

相關新聞
高天韻:自由的風---小議美國總統大選
川普希拉里不討喜 美第三黨勢力崛起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 有8400萬人收看
川普希拉里誰會贏?經濟指標有話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