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慢就業」背後的真實現況

人氣 345

【大紀元2016年10月05日訊】隨著新一輪「就業季」的到來,人們的視線又開始聚焦到那些即將畢業、正步入求職階段的大學生們身上。與往年紮堆「金九銀十」、期待快點找到工作的「急性子」有所不同,今年的大學生卻被視為是踏上了一條「慢就業」之路,意思是「畢業後不急於就業」。

在一些媒體及專家眼中,大學生的這種「慢就業」狀態是一種應該給予理解和包容的「多元選擇」。有專家表示,「畢業後馬上進入工作,準備買房結婚的生活已經是過去式」,「如今大部分的畢業生……對於賺錢沒有迫切的需求」,「很多大學生思想比較新奇,會選擇新媒體或者當網紅等職業」。簡言之,「慢就業」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是在毫無就業壓力的情況下,為了彰顯個性、活的與眾不同而做出的自主選擇。

相比專家強調「個性」、「多元」,媒體則更傾向於上升到理性高度。有文章指出,「在慢就業群體中,有的學生是理性就業」。這些學生正是因為「堅持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而選擇了「從長計議」,他們希望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考慮長遠的工作安排。為了佐證這一選擇的合理性,媒體還援引出西方發達國家為高中或大學畢業生所制定的「間隔年」方案,即「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並不急於盲目踏入社會,而是停頓下來做一次長期的遠距離旅行,或用一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從上述或「多元」、或「理性」的選擇中,我們萬不可忽略一點,那就是媒體和專家的觀點其實都暗含著一個前提——「慢就業」之外還有諸多選擇。換言之,只要大學生們想就業,是不愁沒有機會的。這樣一來,「慢就業」給人的感覺就好像是,有班上但不想上,只因為「不走尋常路」,或者「歇兩年」也是人生長遠規劃中的其中一項。

不得不說,這樣的選擇是無比幸福的。然而,我們應該看到,在如此殘酷、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這些人還能選擇「不急於就業」,除了心態使然之外,更重要的還是因為已擁有能夠支撐這種心態的經濟實力。比如在中國,家庭條件優越的大學生有「老」可「啃」,而西方發達國家則有相關的福利政策,能為不立即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提供經濟援助。那麼除此之外呢?在中國數以億計的貧困人口組建起來的家庭中,有多少孩子能夠底氣十足的選擇「慢就業」?對於那些讀大學就是奔著「有學歷好就業」而來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慢就業」果真是他們所期待的選擇嗎?

畢業了不工作,的確是一種無可厚非的選擇;能規避就業壓力,則更是一種大多數人都嚮往的理想狀態。然而,關鍵問題是,中國更多的等著一畢業就能自謀生路、甚至是養家糊口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所面臨的境況卻是無業可就,無從選擇。對他們來說,在這樣一個「拼爹」的時代,能找到一份工作已屬萬幸,哪裡還會有「慢就業」之類的臺階下?於是,在現實中我們常會發現,無爹可拼的人即便將自己的「研究生學歷」改回「本科學歷」,也要鉚足了勁去競爭那些針對本科畢業生所提供的薪酬略低的工作。

此外,就業宜「快」不宜「慢」,也是一些相關政策所極力促成。比如面對應屆畢業生進行招聘的單位和就業機會遠遠多於「非應屆」,在薪資待遇、落戶的可能性等方面佔有極大的優勢。因此,在中國目前的高校教育中,整個大學第四年幾乎都會騰挪出來,為學生找工作提供充份的時間。就連就業單位也紛紛趕在這樣的黃金時段,集中一切力量來尋找優秀人才。在這種情勢下,有哪個大學畢業生還會不緊不慢、挑三揀四?若真有這樣的,那必然是胸有成竹,已找到了好工作。

不難想像,若就業與生存緊密相關,相信沒有人會讓自己慢慢的拖延下去。當現實的慘烈與內心的夙願背道而馳時,將「畢業即失業」美化之後所提出的「慢就業」根本就談不上什麼多元選擇。說白了,就是一種失業狀態而已。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201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創記錄 找工作更難
中共人社部:727萬畢業生就業率僅7%
大陸花錢買工作風行  關係網要硬要有錢
大陸經濟日漸下滑 白領找工作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