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流失 凸顯大陸醫療體系弊端

人氣 2215
標籤:

【大紀元2016年01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近期,中國廣州、南京等地多家綜合醫院限制急診兒科服務。上海新華醫院雖沒有限診,但也出通知稱:「兒科急診內科等候需6小時,有高燒小朋友請先服用『美林』」。由於急診兒科醫生缺乏,人手不足,醫院被迫作出上述決定。

據《財經》報導,中國大陸各醫院兒科醫生告急,在中國醫療資源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兒科醫生數量卻不增反降。2010年,中國醫生共有241萬人,其中兒科醫師占比4.8%,約為11.58萬人。到2014年,中國醫生數量增加到289萬人,兒科醫師占比卻下降到3.9%,大約為11.28萬人。

根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鑑,截至2014年底,中國14歲以下的兒童有2.26億人,折合下來每千名兒童擁有0.5名兒科醫生。同期,根據美國凱撒基金會提供的統計數據,截至2015年底,美國每千名兒童擁有1.26個兒科醫生。如果以美國為標準的話,中國的兒科醫生缺口可能不少於17萬名。

「累、煩、窮」造成兒科醫生持續減少

從表面上看起來,兒科減少是源自於醫生短缺,但醫務人員長期勞務價值不合理與診療體系不順暢,才是背後的癥結所在。

中國古諺有云: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便足見兒科治療之難。兒科俗稱啞科,因為兒童不會訴說自己的不適,同樣是看病,和大人比起來,給兒童看病可能要多花數倍的時間和精力。

另一方面,在「以藥養醫」的環境下,藥品和檢查成為醫院、醫生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醫療服務價格卻長期被過分低估。相對來說,兒科用藥少、檢查項目不多,醫生的收入水平自然就低,加上超負荷工作,其回報只有成人醫生的幾分之一。

除此之外,醫療糾紛和醫患暴力在兒科裡爆發的機率更高、更激烈。由於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孩子得病,全家憂心,稍不順意,家長就會對醫務人員發火。2015年8月,曾有家長因候診時間過長,對急診兒科醫生拳打腳踢。

在這種現狀下,許多兒科醫生選擇離開。有評論認為,如果再不從根本處著手,拿出有效措施,中國兒科醫生離去的步伐還將繼續加快,我們的兒童恐怕真要面臨無醫可醫的悲劇。

不對症下藥 中共政府干預失靈

中共政府對兒科醫生短缺問題曾試圖進行干預,但收效甚微。2009年北京全市83所二級以上綜合醫院中,僅有38家開設有兒科門診和病房,另有29家僅開設兒科門診。北京市政府在2009年下半年曾發文表示,希望二級以上的綜合醫院逐漸恢復兒科。

2012年前後中國多個城市逐漸出台強制性政策,嚴禁綜合醫院壓縮兒科,並將這一要求與當時正在進行的醫院等級評審捆綁在一起。

另一方面,為了吸引醫學生關注兒科專業,一些學校還採用定向委培的方式,減免學費,為他們在一些基層醫院安排工作崗位。

2015年起,醫師資格考試中,對兒科和院前急救崗位從業人員,增設加分考試。即從事院前急救、兒科等專業的醫生,如果達不到臨床類別執業醫師合格分數線,還有加試機會,只要總分合格依然可以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

對此政策,一些業內人士擔憂,通過降低兒科醫師的執業門檻來吸引人才,可能會讓外界質疑兒科醫生的綜合素質,不良暗示會讓所有的兒科醫生難堪。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姜玉武表示,培養一個合格的兒科醫生,從本科開始至少需要8年,而且,現在醫學生的就業選擇太多,一旦了解兒科的尷尬境遇,許多醫生隨時可能放棄從事兒科。

中國大陸「以藥養醫」潛規則,一方面變相鼓勵醫院腐敗,一方面造成急需的專科醫生人才流失。朱鎔基之子朱雲2014年曾在海外中文媒體發文,炮轟中國大陸的醫療制度是造成看病難的根本。他表示,中國看病難不是因為醫生不夠,而是體制錯了。#

責任編輯:李曉清

相關新聞
中國以藥養醫導致過多藥品被浪費
漳州醫療腐敗案彰顯「以藥養醫」弊端
朱鎔基之子罕見炮轟:看病難是體制錯了
爆發神秘腎病 醫療體系受衝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