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6年01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梁博硅谷報導)經過傍晚時分的長時間交通擁堵,李承育終於來到約好的咖啡館。
他穿一件暗色風衣,匆匆走來時長髮飛起,就像所有懷揣著好點子和熾熱夢想的年輕創業者,在硅谷叢林中奔跑。
不過,他與穿polo衫牛仔褲的電子工程師們不太一樣,他看上去更像韓劇裡坐在漲潮的海灘上彈琴的藝術家,或者是靈感活躍的日本動漫畫家。
他來自臺灣
李承育來自臺灣——在很多西方人眼裡,那是一個「有很多美味,人與人關係非常友善」的好地方。1981年,李承育出生於臺北。
八十年代在臺灣歷史上是「巨變但美好」、「百業興旺」的重要年份,經濟獲得高速增長,尤其在科技方面,由個人電腦一路發展到電子產業,年輕人開始更多選擇留在這個舒適富裕的小島上「守成」,不太願意離島留學、創業。有評價說,從那時起,「臺灣人遺忘了世界,世界也開始遺忘臺灣」。
在大學裡讀機械專業的李承育,畢業後進了一家科技公司。他說,那時候,經常晚上10點鐘下班,有時加班到深夜,很辛苦。雖然收入還不錯,但是李承育並不滿足於臺灣作為一個「世界工廠」永遠做代工,他把目光投向世界。「臺灣的風潮一般都會晚二、三年。」他說。
硅谷是「世界的舞臺」
就像喜歡滑雪和衝浪,李承育在更年輕的時候同樣喜歡去冒險。四年前,他「一雙皮鞋和一隻皮箱」踏上這塊陌生的熱土和年輕人的磁石——美國硅谷,在一家臺灣科技公司做專案經理。
他說,在硅谷,感覺想創業的人沒有想像那麼多,因為想創業和能創業根本是兩回事,走下去還是會走不下去,這不是一個容易確定的問題。很多人都來時信心滿滿,然後信心在「現實的車庫」裡跌落。一位六十多歲的臺灣資深創業者說,正在創業的小伙子與大公司工程師相比,後者更受準丈母娘的青睞。
有些人選擇離開,有些人進了大公司安頓下來。「不怕失敗的說法過於神話了」,他淡淡的笑道,「硅谷是有一些自抬身價的神話」。
但是,硅谷仍然是「世界的舞臺」,為所有有雄心有想法的人提供無限可能和機會,不可否認,有些人獲得了成功。李承育站在這個舞臺上,沒有放棄尋找更適合自己的位置。他說,創業就是要自己做東西自己去賣,需要很多時間去碰釘子,創業的過程很像「自虐」,又像「在黑暗的房間裡尋找開關」。
機遇給有準備的智者
李承育謹記那些創業大佬的名言,「不在於你能做出什麼東西,而在於你能解決什麼問題」。當然,很多人都知道,世界更希望硅谷去解決那些真正的大問題——那些棘手的、困難的,但卻能真正改善這個世界的問題,而並不是只關心「我媽又不能幫我做什麼了」之類讓人「學會更加偷懶」的問題。
他很在意自己「能解決什麼問題」。在美國生活的幾年中,李承育因為英文不太好而面臨一些困難,他發現,缺乏紮實的、大量的口說訓練是傳統語言學習鏈條上比較薄弱的一環。他希望打造一個網上平臺,具有豐富的語言交換功能,讓母語者陪學習者訓練口語對話。
「日常生活中80%以上的內容都是在重複,這個平臺可以讓人3個月到半年時間達到80%的應用」,李承育說,這種學習模式可以拓展到所有語言,而「每個人都能夠幫助其他人練習自己的母語,成為老師」。
李承育相信自己看到了一個有著普遍需求的問題,並醞釀了一個好點子,他正在與朋友一起打造「Fluent90」平臺,同時努力在業界尋求技術和資金支持。
他的想法和努力獲得了關注——去年5月剛剛在硅谷成立的、帶有官方色彩的臺灣創新創業中心正在致力於重新連結硅谷和臺灣,扶持臺灣科技團隊進駐硅谷,也幫助像李承育這樣在硅谷打拼的臺灣創業者。
比起四年前,李承育成熟不少。困難和挫折沒有消磨他的理想,同時讓他變得更理性,他稱現在處理問題會「採用很安全的方式」,不會「不顧一切」。
離開咖啡館的時候,正是硅谷的夜晚,道路沒有那麼繁忙。但是,這塊5英里半徑的區塊內所匯聚的全球最聰明的大腦們,仍然在彼此激盪。這裡每天都在經歷失敗和奮鬥、成功與挫折,每天有無數公司誕生,也有無數公司落幕,還有很多人在「車庫」裡為理想蜇伏。
「祝你成功!」李承育對自己收到的祝福報以燦爛笑容。#
責任編輯: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