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喜歡扮演上帝的「科學家」(三)

——「全球變暖」的八大破産預言

人氣 320

【大紀元2016年01月27日訊】自從「全球變暖」這個概念面世以來,無數「氣候學家」前僕後繼,做出了數不清的驚人預言。其中有的人可能是出於對氣候科學的過度自信,另一些人則是別有用心,把「全球變暖」神化成一個宗教,不允許任何人挑戰。這裡選擇八個已經被證明破產的「科學預言」,以饗讀者。

1. 「1995年,全球變暖將引發北美和歐亞大陸旱灾。」

1990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奧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出版了《致命熱浪》(Dead Heat)一書。書中表示,由於溫室效應造成的全球變暖,北美洲和歐亞大陸腹地將在1995年受到「慘烈乾旱」的襲擊,引發糧食歉收以及人們爭奪食物的暴亂。書中還說,內布拉斯加州的普拉特河(Platte River)將於1996年徹底斷流;美中大平原上表土的流失將造成遮天蔽日的黑風暴,讓洲際高速公路無法通行,甚至讓計算機失靈。奧本海默預測,那時候墨西哥警察將大顯身手,捉拿進入墨西哥境內尋找農活的美國人。

現在看來,奧本海默的書不是什麽科學專著,而是一本充滿諷刺意味的反烏托邦幻想小說。今天普拉特河還在靜靜的流淌。兩岸居民擔心的不是斷流,而是每年冬春季節的洪水警報。美墨邊境上,每年仍有成千上萬的墨西哥人非法進入美國尋找工作。

2. 「2000年左右,全球變暖將使全球平均溫度上升2攝氏度。」

1986年,NASA研究員韓森(James Hansen)在國會作證時說,溫室效應將使全球平均溫度在20年裏上升2攝氏度,成為10萬年以來平均溫度最高的階段。「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從此成爲家喻戶曉的流行科學詞彙。有人把把韓森稱作「全球變暖」學說的教父,一點也不誇張。

根據NASA的數據,1986年的全球平均溫度爲0.19攝氏度;2006年為0.63度,不到韓森聲稱幅度的四分之一。而這二十年,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最快的歷史階段。

犯錯的何止韓森一人。2013年9月發表在《自然‧氣候變遷》雜誌上的一篇論文顯示,1990年以來發布的117個氣候模型中,全部高估了變暖的幅度,其中114個大大高估,最高的達到現實的四倍。平均而言,這些錯誤的模型對溫度上升的估計超出實際至少一倍。

如果你的理財顧問在過去20年一直誇大其回報率四倍,你會怎麼做?解僱自不待言,告上法庭都不奇怪。然而打著「氣候科學」旗號的騙子,至今仍然在招搖撞騙。

3. 「2010年左右,英國冬天將不再降雪。」

英國東安吉利亞大學氣候研究部(CRU,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是世界「全球變暖」和「氣候變遷」領域中首屈一指的研究機構。2000年,該機構的維納教授(David Viner)向英國《獨立報》表示,幾年之內降雪將變成罕見且令人激動的事件,屆時「英國兒童將不知道雪是什麼」。

天公不作美。2009年和2010年的冬天成爲英國自1979年以來降雪量最大、最冷的兩個冬天。

2004年,維納又聲稱,蘇格蘭的滑雪業只有10年時間,因爲全球變暖造成「天氣太熱,蘇格蘭的滑雪場將無雪可滑」。英國生態和水利中心(CEH)華生(Adam Watson)的估計稍微樂觀,但也只給蘇格蘭的滑雪業20年的時間。

到2014年,蘇格蘭高地的降雪量却達到了1945年以來的最高點。當地的滑雪業的確受到了影響,但不是因爲「全球變暖」:雪量如此之大,造成旅行者出行困難以及大量雪崩,所以那裏的滑雪場門可羅雀。

4.「2010年代,北極將無海冰」。

北極的海冰和北極熊的數量是「全球變暖」信奉者們最喜愛的話題,也是頻頻讓他們栽跟頭的滑鐵盧。早在1972年,北極學者鮑爾臣(Bernt Balchen)就向《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表示,如果全球變暖繼續,2000年北極將無海冰。

2007年,美國氣候研究者馬斯洛斯基(Wieslaw Maslowski)發表報告稱,他的模型顯示2013年北極海冰將全部融化。

2008年,美國前副總統戈爾說,根據一些氣候模型的預測,2013年到2015年北極無海冰的機率為75%。同年,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的巴伯爾(David Barber)聲稱,他的模型預言當年北極將無海冰。

根據歐洲航天局的環境衛星CryoSat-2的數據,2013年北極海冰的面積比2012年增加了50%。到2015年,NASA的數據顯示,北極海冰的面積基本恢復,甚至比1979年到2015年之間的平均值高約5%。

前面提到的馬斯洛斯基,在2013年預言失敗後心有不甘,修改了他的模型,結論是2016年到2018年北極將無海冰。現在看來,馬斯洛斯基將被證明再次錯誤。

5.「全球變暖導致美國3-5級颶風更多更強。」

2005年8月,5級飓風卡特里娜重創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特別是新奧爾良市。事件發生不久便有人迫不及待的聲稱,卡特里娜是「全球變暖」的結果之一。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率先發難。2005年11月,戈爾在一篇發表在《滾石》雜志上的文章中說,卡特里娜飓風是人類不願面對和防止「全球變暖」的後果。

2006年3月,喬治亞工學院教授科麗(Judith Curry)在權威的《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發現1970年以來的海水錶層溫度和4、5級颶風的發生有強烈關聯。科麗預測說,全球變暖會造成海水溫度進一步上升,因此未來幾十年會出現更多類似卡特里娜的超級颶風。

在隨後的十多年中,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卡特裏娜飓風以後,再未發生過3-5級颶風登陸美國的事情;這是有記錄以來最長的颶風平靜期。

竭盡全力鼓吹「全球變暖」的《赫芬頓郵報》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但仍然為這一失敗的預言辯護。2013年,美國國家飓風中心(NHC)的蘭德西(Chris Landsea)對該報說,美國沒有3-5級颶風應當歸功於「運氣」。言外之意,「全球變暖」造成飓風更多更大是「既定事實」,不容否認;飓風沒有登陸美國,完全是幸運的偶然性事件。這些無神論者突然間找到了上帝。

值得一提的是,科麗教授在這次錯誤之後有所警醒,對氣候的自然可變性重新重視起來,認為過去30年的變暖有可能是自然現象。因此美國左派認為她誤入歧途,把她打入「全球變暖否認者」的另册。

6. 「到2010年,世界上將產生5,000萬氣候難民。」

2005年,聯合國環境計劃在一份報告中預測,到2010年世界上將產生5,000萬氣候難民。該項目表示,届時這些難民將被迫逃離一系列環境灾難,包括「全球變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更多更强的飓風以及糧食欠收。

該報告附帶了地圖,稱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島嶼國家受到的威脅最嚴重。

結果,到2010年那些地區一個氣候難民也沒有出現。不但如此,許多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島國的人口均出現了大幅增長。巴哈馬的人口增長了5萬人;聖盧西亞人口增長了5%;塞舌爾人口增加了將近7,000;所羅門群島的人口首次超過50萬,而10年前的人口只有10多萬人。

7. 「2015年,紐約市將因全球變暖而被海水淹沒。」

有心無心的學者、無知的政客還不算完,追風的媒體也加入了「科學預言」的行列。

2009年6月,美國ABC電視台的「早安美國」(GMA)播出了一集暢想未來的特別節目,預測未來100年「全球變暖」對地球和人類的衝擊,其中第一站是2015年6月。節目中,一名專家聲稱2015年海平面會迅速上升,紐約將被海水淹沒;一名受訪者說届時將會有「長達數百英里的火焰」;一加侖牛奶的價格爲12.9美元;一加侖汽油的價格為9美元。其論調之誇張使該節目一名主持人在劇中質疑說,這一切真的可能嗎?

實際上,2015年6月紐約完好無損,海洋沒有侵占一寸土地;一加侖牛奶的價格爲3.39美元;一加侖汽油的價格為平均2.75美元。

該特別節目的聳動之處還不止於此。劇中,邁阿密被一個「世紀風暴」徹底抹掉;拉斯維加斯因為太熱而無法居住;到2084年,因為氣候災難,世界人口將銳減至27億人。不用說,這些都是拙劣幻想小說的熱門主題。

8.「2035年,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將消失。」

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正式《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4)中,聲稱2035年,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將全部消失,引發部分冰川學者大嘩。他們在專業學術雜志上發表的、經同行審議的論文中,未能找到任何出處。

追根溯源,有人指出這是印度冰川學者哈斯南(Syed Hasnain)在1999年接受《新科學家》電子郵件采訪時發表的主張。原文中,哈斯南猜測「2035年,喜馬拉雅山脈中、東部冰川將消失。」但是,IPCC的報告却對這一猜測推而廣之,變成了整個喜馬拉雅山脉冰川都會消失。另外,AR4未能引用原文出處,却給人造成該結論是經過同行評議的公認結果印象。

2009年,哈斯南向美國《新科學家》雜誌表示,其1999年的主張純屬個人的「猜測」。他也不知道是誰把他的話改頭換面,塞進了IPCC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2014年4月發表在《Current Science》雜志上的一篇論文指出,事實上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脉的冰川處于穩定狀態。截止2010年底,在該地區2,018個冰川中,完全消失的面積只占冰川總面積的0.2%,部分冰川仍在擴張。所謂2035年喜馬拉雅冰川將消失、幾十億人飲水受到威脅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責任編輯:高義

相關新聞
全球變暖停滯  聯合國組織變相認錯
UN報告: 應對氣候變暖 幾乎無計可施
前總理何華德稱「全球變暖論」誇大其詞
控制全球變暖 美29家大企業擬付碳汙染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