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人對經濟前景樂觀基於甚麼?

人氣 529

【大紀元2016年01月14日訊】2015辭舊迎新之際,美國蓋洛普公司發佈了一項針對各國民眾是否對自己國家的經濟前景表示樂觀的調查。在來自68個國家的66040名受訪者中,45%的民眾對未來2016年本國的經濟狀況持樂觀看法,而22%的人則認為情況會更糟。相比這一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民眾所呈現出的樂觀態度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65%的中國人表達了樂觀態度,76%的中國民眾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至於感到悲觀的人數,卻只有11%。因此,中國被評為二十國集團(繁榮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中,民眾對未來經濟最有信心的國家。

與中國對比鮮明的,是「最為發達的G7集團」。從表示樂觀的民眾平均占比為18%,表示悲觀的卻佔到34%的數據中,我們似乎就可得出「富裕的國家對本國經濟普遍缺乏信心」的結論。對於這種窮與富之間所形成的強烈反差,或許有不少人會覺得,這不過只是發展的必然。「發達國家的市場相對飽和」、「沒有發展空間」、「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的弊端開始顯現」、「民主制度對經濟的不良影響」等這些長久以來在人們的頭上被「政治宣傳」套上的「緊箍咒」,此刻便再次發揮效應。在很多人看來,身處在充分享有人權以及社會福利的富裕國家中的民眾,他們會對未來普遍感到悲觀,或許是基於「福享到頭了」的現實。

然而,這個看似被形成了共識的邏輯卻似乎在抹殺不同標準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說,這裡的「福享到頭了」到底指向的是多麼慘烈的境遇,相信身處在不同體制、不同環境中的民眾定然會有不一樣的解讀。一則曾在美國社會真實上演的「政治事件」似乎能給我們一些提示。

多年前,美國新澤西州政府因未能及時解決「45億美元財政赤字」的問題而一度導致眾多部門「暫停歇業」。儘管「45億美元」這一數字聽來讓人咂舌,但實際上當時的州長只提出讓消費稅僅從6%提高到7%,即「每個家庭平均一年多開支275美元左右」。按照當年的美國人均月收入3694美元(即人均年收入44328美元)來算,這275美元不過就是「九牛一毛」。值得一提的是反對提高哪怕是百分之一稅收的美國議會,由於這一機構實實在在發揮著審查、質疑政府的作用,因此使得美國一個家庭每年多支付275美元,成為了能讓政府「停擺」的大事。

顯然,多支付275美元不會讓美國人民擁有「福享到頭了」的感覺,但美國政府「暫停歇業」卻能讓不瞭解民主體制的中國人產生「美國上空烏雲壓頂」的錯覺。事實上,美國議會之所以能代表人民提出異議、甚至反對,正是由於那裏的人民可以無需掩飾的表達某種出於擔憂、謹慎的悲觀情緒,而這樣的悲觀說到底是要警醒擁有權力的政府,應該最大限度的接受來自民眾的質疑以及代表民意的機構的審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悲觀是提出質疑以及隨時激活審查機制的源動力,也是一種基於思考與切實行動所形成的理性認知。

相比之下,中國人在表達樂觀之前,既缺乏深入的思考、又無法在思考之後有所作為,那麼這樣的樂觀只能說是一種面子效應、一種基於盲目的民族自豪感而形成的自以為是。就好像目睹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便會欣喜的認為自己正是擁有這些高樓的地產界精英;就好像一聽到「中國的GDP歷史上第一次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便會忽略全部、只沉浸在「第一」、「第二」的名詞中激動不已。

若僅憑著第一次超越日本的GDP數值,就能讓中國人忘我的樂觀一把,那便只能說明中國人還不夠謙虛。在談及被中國「超越」的日本時,一篇網文如是指出,日本是一個不接受讚美的民族。作為對歐美專家出版了一本《日本第一》的回應,日本的影視界、出版界競相推出了《日本沉沒》、《日本即將崩潰》、《日本的危機》、《日本的挑戰》、《日本的劣勢》等一系列憂患、反省之作。

儘管世界不時投來「嚴謹精細」、「積極認真」、「低調頑強」的讚許目光,然而日本似乎一直在「竭力以低調和不事張揚的面貌出現」,「無論是在製造業、科技領域,還是金融業,都主動放棄了許多世界第一的稱號,以弱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因此,如今的日本在經歷了大地震、大海嘯以及金融危機之後,卻仍能使自己的國民保持在「世界最高品質生活」的狀態之中。

由此可見,悲觀並不意味著真會擁有一個悲慘的未來,相反,樂觀也不意味著真能如願迎來光明的前景。關鍵是向外界表達著內心的所感所願時,我們仍不該忘記,基於對事實的瞭解以及理性的判斷、謙卑的態度,才是中國人真正能迎接美好未來的良機。

責任編輯:朱穎

相關新聞
專家分析:2016中國經濟需5.7萬億美元投入
經濟增長放緩 中共面臨日益艱難的選擇
劉孟奇:被悲觀預期熔斷的「熔斷機制」
華爾街明星分析師:中國經濟模式恐無以為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