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洞庭之殤

人氣 165

【大紀元2015年09月11日訊】「湖光秋月兩相合,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這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筆下的洞庭湖風光,令人為之神往。然而,昔日的風光如今早已不再,更可悲的是,這個素有「魚米之鄉」和「長江之腎」美稱的中國第二大淡水湖,正在遭遇一場前所未有日益嚴峻的「水危機」的襲擊。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在整個洞庭湖區,此前納入國家規劃的飲水不安全人口832.1萬人。近幾年,隨著水環境日益惡化,湖區規劃外又新增了255.68萬人需要解決安全飲水問題。

湖南省洞庭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多年監測資料表明,洞庭湖的整體水質一直在惡化。1990年至2002年,洞庭湖湖體、出湖口斷面各時段水質中,二至三類水質占比為37%,四、五類分別占53%和10%,沒有出現過劣五類水質;而在2003年至2013年的十年中,劣五類水質占比已達到5%,四、五類水質分別為49%和46%,二、三類水質斷面已經消失。

與外湖水體相比,湖區垸內內湖、溝渠水體的污染更為嚴重。在南縣南茅運河、五七運河、安鄉縣珊泊湖等地,記者看到很多溝渠嚴重淤塞、雜草叢生,溝港啞河水體發黑發臭,水面上漂浮著厚厚一層綠色藻類。

地表水不能飲用,地下水也受到嚴重影響。在南縣浪拔湖、華閣等鄉鎮,原來廣泛使用的「搖把子井」早已取不到水,深層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此外,湖區地下水鐵、錳元素嚴重超標,近年來有的地方地下水已出現氨氮超標100多倍。

回顧洞庭湖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從當年的大規模 「圍湖造田」,到改革開放後湖區農民大量施用農藥化肥,再到生豬、水產養殖業無序擴張,是一系列無計劃無節制的開發嚴重破壞了洞庭湖的生態平衡,造成了今天的環境困局。

深入湖區調研的記者目睹了養殖業帶來的嚴重污染。在洞庭湖區的臨澧縣柏枝鄉的一家大型養豬場外側,他們看到廠區內棕黑色污水正源源不斷傾入廠區外的池塘內,池中淤積大量黑色污染物,陽光照射下污泥散發刺鼻惡臭,一裡路外聞之都令人作嘔。仔細查看後,記者發現池塘周邊若干溝渠與外界水系相連,污水隨之流出,最後匯入澧水進入洞庭湖。當地村民告訴記者,自從豬場建成後,村民賴以生存的水庫裡的水受到重度污染,地下水也無法飲用,用水庫水灌溉的米顏色發黑,一捏粉碎。

類似的規模化豬場在洞庭湖區比比皆是。洞庭湖區周邊密佈著20多個養豬大縣,沿湖三市規模以上(年出欄500頭)養豬場均有1500家左右,規模以下的更是數量驚人。生豬調出大縣岳陽縣畜牧水產局副局長王麒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個年存欄600頭的養豬場為例,每天污水要排放70到150噸,那麼一個萬頭豬場,排汙量相當於2.5萬人的排汙量。由此推算,湖區養殖業的排汙總量遠超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之和。

除生豬養殖外,湖區水產養殖污染形勢同樣嚴峻。在湖區,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養殖水面,僅常德市養殖水面就達150萬畝。為追求產量,上世紀80年代起,湖區養殖戶們就採取向水體投肥的養殖模式,近年來愈演愈烈,高峰時每畝水面的年投肥量達到接近500公斤,大量氨氮超標的廢水最終流入洞庭湖。

這種自殺式的發展模式,別說一個洞庭湖,就是再有幾個洞庭湖,怕是遲早也要被毀了吧!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水污染導致上海面臨缺水危機
江蘇無錫「水危機」被指「人禍」
田曉明:從北京六.四到無錫水危機
太湖水危機的根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