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紀念抗戰70周年 中國獲最高勳章只4人

人氣 598

【大紀元2015年08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曹景哲舊金山灣區苗必達報導)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日子,至此結束了日本從1937年開始的全面侵華戰爭。上週六(8月15日)灣區僑學各界在位於苗必達(Milpitas )的金山灣區華僑文教中心舉辦了整日的紀念活動。鮮為人知的中國空軍抗日英雄謝莽將軍是二戰期間,中國獲得美國最高榮譽的「軍功勳章」(Legion of Merit)4人(蔣介石、孫立人、戴安瀾和謝莽)中之一;謝莽將軍的公子——謝兆朋出席活動並回憶了自己父親的一些抗戰經歷。

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馬鍾麟致辭表示,大會邀請了當年的抗日英雄及眷屬,讓大家有機會向他們表達敬意和感謝。在這裡展出的史料特展,讓大家能更加了解當時中華民國領導的抗日戰爭的艱苦卓絕,以及與英美聯合作戰,最終贏得勝利的這段歷史。

他還指出,抗戰開始時,中國毫無勝算,並且軍力、國力相差懸殊,但中華民國堅持不投降、不妥協,將日軍的上百萬部隊牽制在中國,讓日軍無法達成侵占澳洲和印度的企圖。羅斯福認為二戰全面勝利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全力抵抗日本侵略,讓日本無法將東亞連成一片,肯定了中華民國對二戰的巨大貢獻。

十多位當年的抗日英雄及眷屬參加了舊金山灣區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大會。(曹景哲/大紀元)

最後,馬鍾麟處長還代表主辦單位,向十多位抗戰英雄及眷屬頒發了抗戰勝利感謝狀及國防部的抗戰勝利紀念章。

紀念大會的副總幹事王維表示,辦活動的目的是藉由過去的歷史,能有一個方向教導下一代。(曹景哲/大紀元)

紀念大會的副總幹事王維表示,辦活動的目的,第一要呈現這段歷史的真相,第二並不是把過去大家的痛苦帶回來,而是藉由過去的歷史,能有一個方向教導下一代。

他表示,兩岸三地在抗日歷史問題上,都非常的重視,但中共在大陸湮埋和扭曲抗日歷史,我們希望不管哪個國家和團體,重要的是還原歷史真相,給後人以正確的方向。希望所有的國家都能看到戰爭帶來的痛苦,避免戰爭。

灣區各界500多人參加了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曹景哲/大紀元)

來參加紀念大會的中華長青聯誼會會長吳文一表示,自己是中興大學歷史系畢業的,關心歷史。她說,目前歷史課本中沒有完全反映出抗日戰爭的真相,像關於謝莽將軍以及中國空軍做出的貢獻,在課本當中幾乎看不到。希望後人能站出來,口述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讓大家知道當時國人是多麼的犧牲和奉獻。

謝莽將軍獲得的美國最高榮譽「軍功勳章」。(曹景哲/大紀元)

中國空軍抗日英雄——謝莽將軍

參加抗戰史料特展的來賓中,有中國空軍抗日英雄謝莽將軍的公子——謝兆朋。他回憶了自己父親的一些抗戰經歷。

他說,二戰期間中美共同作戰,中國獲得美國最高榮譽的「軍功勳章」(Legion of Merit)的只有4人:蔣介石、孫立人、戴安瀾和謝莽。但,其中只有謝莽將軍較不為人所知。

中國空軍抗日英雄謝莽將軍的公子謝兆朋回憶了自己父親的部分抗戰史實。(曹景哲/大紀元)

謝莽將軍在抗戰1940-1945年期間,擔任最重要的空軍第二路區司令官,主持東南七省桂、粵、湘、贛、閩、浙、黔的防空作戰指揮任務。

謝莽是唯一與美國支援空軍「飛虎隊」合作的中方代表。第二路區司令部不但主管防空,同時也掌管情報、人員、補給等後勤作戰資源。

第二路區司令部轄區在抗戰中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因為不管日軍飛機從臺灣,還是從浙江等占領地起飛往西空襲重慶等地,全都會經過第二路區司令部負責的防空轄區。第二路區司令部部署特有的空襲情報系統,達到中美聯軍有效的防守及出擊。

但是有關第二路區司令部在二戰期間的戰功和貢獻,至今仍未明確。但謝莽將軍和陳納德將軍的合作,為中美聯合作戰,立下許多功績,才會得到美國頒發的「軍功勳章」。

中國空軍抗日英雄謝莽將軍的公子謝兆朋回憶了自己父親的部分抗戰史實。(曹景哲/大紀元)

謝兆朋還說,抗戰期間中國的機場經常被日軍轟炸,轟炸後馬上有上千民工來填炸彈坑。那時候人們的生活很艱苦,甚至沒有飯吃,填炸彈坑沒有錢賺,但可以有飯吃。

謝兆朋強調,雖然大家都在講還原歷史真相,但在大陸很多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在中共建政以後,多被打成「黑五類」,被殺害、被迫害、被抄家,特別是文革的期間的迫害更甚。他們所珍藏的抗戰物品、史料等幾乎都被毀或不明下落。他們及其後代,現在幾乎都拿不出有價值的史料,他們的講話也被中共肆意篡改,很多史實被湮沒。

本次活動還包括:抗戰史實圖片特展、來賓致辭、抗日歌曲大合唱和舞蹈,並播放電影「八百壯士」和「莧橋英烈傳」。灣區各界500多人參加。

責任編輯:王曦

相關新聞
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電影『筧橋英烈傳』
抗戰勝利70週年特展  台15日起展出
抗戰勝利70年 看抗日名將高志航筧橋精神
辛灝年:揭中共紀念抗戰70週年海內外戰略(視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