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蕭桐美國華盛頓DC報導)今年是華府香港電影節20週年,從7月17日到8月16日,史密森博物館下屬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免費播放眾多香港導演們的優秀作品。獲選電影包括《親愛的》、《金雞》、《醉拳》、《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潛龍風雲》和《省港旗兵》等10部電影。
香港不是只有功夫片
從2002年起就是電影節策劃人之一的湯姆.維克(Tom Vick)表示,作為世界電影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香港電影有著非常獨特的風格。「很多人認識香港電影,是從一系列武打片開始,其實香港電影不僅侷限於此。」
電影節選取了喜劇片、武打片、劇情片甚至懸疑片,影片上映時間跨越了34年,希望從多方位展示香港電影的特色。
「近十幾年來,香港電影越來越多的與中國大陸及台灣進行融合,我們在電影中看到更多來自兩岸三地的綜合元素。」 維克認為大陸有資源和資金,香港有成熟的電影製作團隊和理念,這使得港片的視角變寬變廣,不僅僅侷限在香港本土。
電影節也注重突出了港片的這一新特點,在選片上兼顧了兩者:既有講述香港眾生相的《金雞》,也有敘述大陸民眾疾苦的《親愛的》。
香港-華人電影中的品牌
弗利爾美術館曾經舉辦過中國大陸和台灣電影節,唯有香港電影節作為一個傳統,連續舉辦了20年。維克認為是香港電影中那種獨立的「香港精神」,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喜愛。
「在舉辦大陸電影節時,我們有一系列的因素需要考慮,比如與中國大陸大使館等機構的協調、權衡,選擇影片的流程也相對複雜一些,有很多非電影的因素會影響電影節。香港電影節在藝術性和自由度上比較寬鬆,我們有對影片的絕對選擇權,因此更受華府當地觀眾們的喜愛。」
在舉辦電影節的過程中,維克瞭解到華府觀眾對不同地域電影的需求:「華府的觀眾看大陸片,一般喜歡看獨立製作的電影,希望從中瞭解大陸生活真實的一面;台灣電影導演比台灣電影本身的號召力更大,也許是台灣電影還沒有擁有風格上的『金標籤』,無法『吸』住觀眾每年都來;香港電影與其他電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受眾不僅僅是華人,不同國家、民族的觀眾都很愛港片,因為它兼具獨立風格、娛樂性、藝術性於一身。」
電影-導演講述生活的故事書
今年的電影節邀請了特約嘉賓麥曦茵。作為香港新生代女導演,她在22歲獲得第十二屆香港獨立短片節(IFVA)公開組金獎,27歲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維克希望觀眾們能在關注其作品的同時,關注香港新生代導演們的獨立電影理念。「作為一個年輕的女性導演,她的作品很有個人風格。同時,作為與香港一同經歷眾多大事件的年輕一代,她的風格、視角與前輩們有所不同。」
提起香港的名導演們,維克首推王家衛。提起《一代宗師》劇組在頒獎前壘起了慶祝影片奪取「最佳劇情片」頭銜的「香檳塔」,但是最後卻惜敗的舊事,參加了第5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維克說:「為了通過大陸的審查制度,《一代宗師》大陸版的剪輯讓電影傷筋動骨。如果要看懂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還是要看海外版,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導演。」
維克還對台灣導演侯孝賢讚不絕口,「『侯孝賢』三個字曾經是台灣電影的代名詞,這三個字在華府電影迷的心中,有時候比台灣電影還有號召力」。
大陸導演賈樟柯夫婦曾於2014年來到華府宣傳影片《天注定》,「當時賈導演的心中還有一絲希望,以為這部片子最後可以在中國大陸上映。但可惜的是,這部在國際社會上獲獎無數、真正反映中國大陸社會問題的電影,最後也沒能正式在中國大陸上映」。
「當然,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香港近期一系列社會事件,比如『雨傘運動』在港片中有任何呈現。電影節會對香港電影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密切關注,因為電影藝術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也是導演們講述生活的故事書。」
香港電影節-華府影迷的節日
經過連續20年的打造,華府香港電影節已經成為華府電影迷生活的一部份。電影節期間,很多影迷攜家帶口、呼朋喚友,一起慶祝這個華府電影迷們的盛事。
「為了照顧華府觀眾的口味,我們選擇的電影範圍很廣,包括1981年的《武館》、1995年的《烈火戰車》、2012年的《華麗之後》和2014年的《賭城風雲》等影片,類型跨度大、時間廣。還有像1984年的《省港旗兵》等,早已無法在華府收看的經典片,也被攮括在內。」
在7月26日電影《武館》放映時,美國周家功夫體育協會在現場舉辦了舞獅慶祝活動,不少華人及「洋人」武術迷們在現場論武會友,十分熱鬧。
在7月31日到8月16之間,香港電影節將在弗利爾美術館免費放映六部港片,所有影片都有國語、英語雙語字幕,喜愛地道港片的朋友們一定不要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
責任編輯: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