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7月13日訊】2014年,「工建農中」四大商業銀行依舊是中國500強中最賺錢的4家公司,其淨利潤分別為2758.1億、2278.3億、1794.1億和1695.9億元。其中,工行利潤甚至超過美國蘋果公司,去年蘋果利潤為2418億元。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從何而來?近80%的收入來源是存貸款利差收入。近幾年,影子銀行獲得的暴利更加明顯,銀行體系內的近百萬億元存款,以負利率的方式為銀行業貢獻了超額利潤。過去幾年間,因利息剪刀差從儲戶手中實現的利益輸送,相當於中國社保基金累積下來的總額。
在經濟持續下滑、實體經濟長期不振的環境中,銀行業卻越賺越多,即使不依賴專業知識僅憑常識判斷,也知道這樣的情況並不正常。銀行業的暴利與廣大苦苦掙扎在高原料成本、高勞動力成本、高資金成本生死線上的中小企業形成了鮮明對比。上世紀90年代為挽救瀕臨破產的國有銀行,官方強令出臺了存貸款利率固定差額,幾乎保證了銀行的穩定暴利,這種規定存款利率上限、貸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護格局,使得銀行業迎來了紅紅火火的暴利時代。
原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曾經在一個公開論壇上痛批銀行暴利,稱銀行變成了高速公路,坐地賺錢,即使將銀行行長換成小狗,銀行也照樣能賺錢。
中國銀行業擁有全球最高的利差,最終利差要達到5%-10%,而國外銀行利差通常是0.2%-0.5%。怪不得銀行行長們會侃談說利潤多得「不好意思」公佈。在過去宏觀調控控制通脹過程中,央行頻繁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通過控制貸款數量來實現對通脹的控制,而不是採用提高利率的方法。這樣帶來的後果就是,一邊是銀行能從儲戶中取得廉價資金,另一邊實體經濟對有限資金的爭奪,抬高實際貸款利率。一低一高,銀行暴利就到手了。中國存貸差是3個點,發達國家是1個點。根據工商銀行的調查,溫州平均貸款利率是25%,幾乎讓所有企業都不堪重負。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來說,是一場持續的災難。銀行暴利越多,說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越高,高利息吞噬了企業的大部分或全部利潤,許多企業己淪為銀行的一個賺錢工具。銀行依靠特殊地位斂財,實是與民爭利,直接後果就是降低了實體經濟的盈利能力以及國民的整體消費能力,融資成本高對中小企業更是沉重的負擔,使其不能正常成長甚至無法存活,更不能創造價值增加就業。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並不意味著銀行有什麼業務創新,也不意味著銀行的管理方式有什麼突破,而是靠得天獨厚的牌照管制與固定利差,讓銀行無論是站著躺著都能賺錢!據中國銀監會和中國銀行業協會統計,中國銀行業服務專案共計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占比21%;收費專案850項,占比79%。去年上半年,中、農、工、建、交五大行僅手續費及傭金淨收入就逾2000億元。個人業務不合理收費、收費項目不明示、貸款業務收取各種巧立名目的費用等現象,成為消費者投訴最多的問題。
1998年,中國銀行系統累積的壞帳約為14,000多億,2006年,中國銀行系統壞帳高達3萬億,中國吸引花旗、瑞銀等十餘家大外資銀行做為「戰略投資者」入股,然後包裝上市,於是,巨額壞帳立刻消失得無影無蹤。日本銀行同業對中國消減壞帳的能力深感望塵莫及,因為他們花了十幾年也不過才將壞帳降低了1、2個百分點。
銀行業有了官方的精心呵護,對風險可以說視而不見,在長達10多年的房地產瘋狂中,千千萬萬「房奴」為銀行業貢獻了巨額的暴利!相對於對GDP貢獻超過70%卻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將資金貸給有土地擔保的地方融資平臺,顯然是銀行更好的選擇。高企的地方債務將直接危擊中國的銀行業,一大批地方政府早就資不抵債,根本沒有能力償還銀行借貸。地方政府都設立了國有資產投資管理公司或基金公司,這些國企又設立N個子公司,在N個子公司下還設立N個孫公司。地方政府直接把土地或資源劃撥給這些企業,再由這些企業和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或者信託產品,最後把融到的資金又給地方政府揮霍。
理財產品慣常的做法是,信託公司設計包裝一個專案,銀行做成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投到這個項目。理財產品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官方沒有權威說法。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在「2013陸家嘴論壇」上透露:把銀行體系之外的理財、信託都計算進來,中國的「影子銀行」規模為36萬億,占GDP的比重約70%左右。銀行將大筆錢投向融資平臺的大項目或是房地產,許多項目並沒有穩妥的收入保證,一旦房價低迷或下跌,理財產品就會出現巨大的風險。
上世紀80年代末的巔峰時期,日本銀行業在全球信貸市場的佔有率最高曾達到30%,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幾乎都屬於日本———這和中國銀行業的現狀很相似,中國目前有4家銀行跨入市值最高的十大銀行之列,和美國平分秋色。但日本企業在房地產泡沫中積累的大量呆壞賬,使得日本銀行資產在短短幾年間便灰飛煙滅。中國銀行業會不會步日本後塵?從目前情況來看,應該說已經為期不遠。
中國銀行業的暴利主要是過去十年間資產膨脹的結果,這是銀行利潤的最重要來源。由於銀行業利潤當期性與風險滯後性的緣故,目前銀行業的巨額暴利,已經為今後的巨額風險埋下了隱患。正如馬蒂娜-奧蘭齊(Martine Orange)在其文章《中國銀行業的巨大恐懼》中提醒的那樣,最容易受到房地產逆轉傷害的中國銀行業,正在一步步走向深淵。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