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04日訊】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分為兩篇,然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還屬首篇。讓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首篇四句詩: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在詩的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看上去好似漫不經心的在寫景,一輪明月照著邊關。隨之切入主題給人帶入凝重的歷史長河中引人對歷經漫長歲月、烽火連連邊關的思索。從「秦時」到「漢時」,明月依舊,邊關依舊,人又如何呢?第二句中,作者的心境有幾分不寧,「萬里長徵人未還」,戍邊的將士們捨家撇業,常年在邊關禦敵,生死未蔔,令人擔憂。面對胡人經常進犯中原,從秦朝到漢朝,邊關經常戰事未斷,百姓難得安寧。因而,在第三四句詩人闡述了自己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從詩句表面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說只要搗毀匈奴龍城的飛將軍李廣(包括衛青等抗擊匈奴的名將)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陰山是崑崙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漢代北方邊防的天然屏障。「龍城飛將」的另一種解釋是指漢武帝時鎮守盧城的名將李廣。
從詩句的涵義看,作者呼喚著能有飛將軍李廣式的英雄再現,那樣胡兵一定不敢進犯中原。其實,作者借用這樣的詩句也是寄希望於智勇雙全的將軍能出現,也是用的一個激勵、激將的辦法。
說到李廣,此人確實給人們留下並展現了萬夫不當之勇的氣勢。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身高過人,猿臂善射,愛惜士卒,深得士兵的愛戴。李廣為人廉潔,《史記》記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家無餘財」。李廣這種與部下兵卒同甘共苦的風範得到了將士們的尊重和愛戴。
李廣的先祖是秦朝名將李信,李廣為將門世家出身。漢文帝十四年(前165年)從軍,死於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李廣一生與匈奴交戰四十餘年,大小七十餘戰,匈奴人畏其英勇,稱之為「飛將軍」。李廣曾經作為抗擊匈奴4只大軍之一的將領,使匈奴最為畏懼。李廣曾2次在手下僅有百餘人的情況下,面對數千善騎射的匈奴騎兵,巧妙的運用智慧和他絕頂的弓箭功夫,終於使匈奴大軍後退而去。
李廣的威名世代傳頌著,在《水滸傳》中,以善射著稱的一百單八將之一的花榮也被稱為 「小李廣—花榮」,因此使花榮沾上了李廣的光,更為讀者所喜愛 。
另外,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實是呼喚著一種威嚴的氣概和歷史的責任感。李廣正是具備了這種氣概和責任感,加之智勇雙全的個人素質,成就了人們傳頌的民族英雄。正因為如此,此詩才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浩然正氣。從古到今,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故事還很多。
責任編輯: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