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03日訊】對神的謳歌是傑出的藝術家永恆的主題。尼古拉・普桑是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繪畫大師,他的許多傳世之作都充份體現了畫家本人對神的虔誠信仰。盧浮宮在普桑去世350週年之際推出了「普桑和神」(Poussin et Dieu)的畫展,向大師致敬,於4月2日至6月29日展出。
尼古拉・普桑與宗教畫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也是法國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正的作畫理念來自於他對神虔誠的信仰。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富有思想深度與象徵意義。人物造型莊重典雅,有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賦予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輔以自然景色的描寫,畫作氣氛含蓄而寧靜,充滿田園詩般的抒情味道。如果說法蘭西民族繪畫形成於17世紀,那麼普桑可謂「法蘭西繪畫之父」。
盧浮宮繪畫系館長、策展人尼古拉・米羅萬諾維科(Nicolas Milovanovic)說:「普桑是一個非凡的藝術家,在17世紀的歐洲意大利或法國,沒有其他藝術家能夠達到這一點,使兩大傳統世間與神聖之間合成。」「我們選擇展示他藝術獨特的一面——宗教畫,以突出他繪畫非常高的靈性。」
本次畫展展出了普桑的99幅神聖畫作——63幅油畫、34幅素描和2幅版畫,他畫的耶穌、聖母、摩西和一些聖者,神和天使仙女,靈感來自對神的冥想。
普桑的獨創是成功的調和了世間和神聖的傳統詩篇。他用慧筆在虔誠的世間的場景中打開神聖的天空,展現了用肉眼看不見的同時同地存在的神的殊勝場景。
聖弗朗西斯澤維爾行神跡
在畫展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巨型傳世畫作。如普桑最大的一幅祭壇畫4.4 X 2.4米的《聖弗朗西斯澤維爾行神跡》(Le Miracle de saint François Xavier)。
聖弗朗西斯澤維爾為了使年輕的女孩復活,他虔誠的發出了強大的正念,震動了他信仰的覺者耶穌(J□sus),耶穌神和天使顯靈,神榮耀的壯觀景象在世間的空中展現。這是1641年普桑在巴黎的作品,也是他最後一幅巨型祭壇畫(L’ART DU GRAND RETABLE)。
聖伊拉斯謨殉難
普桑的另一幅巨幅祭壇畫《聖伊拉斯謨殉難》(le Martyr de Saint Érasm),繪於1628年,尺寸為3.2 X 1.8米,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博士講師、策展人邁克爾・桑托(Mickaël Szanto)對此畫很有見解。
「這是一幅非常重要的繪畫。聖伊拉斯謨殉難是一個可怕的殘忍的主題,因為觀者要目睹他被折磨殉難的那一刻。」
「聖伊拉斯謨是一個信仰神的聖人,他被要求放棄自己的信仰相信偶像,但聖人不願放棄他的信念,於是他就殉難了。這是可怕而悲慘的,我們看到他被開膛取出內臟。藝術家強調表達受難痛苦恐怖,所以要瞭解這些基督教早期的教徒怎樣堅定信仰和為了尊重他們的信仰願意犧牲自己。」
聖體聖事的授予
邁克爾.桑托講解說:「盧浮宮收藏的《聖體聖事的授予》(L’institution de eucharistie)這幅畫很重要,這是普桑為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畫的唯一大幅畫作。聖體聖事是天主教七聖禮的一個,是最重要的聖禮之一,表現了耶穌(在被釘十字架而死前,與十二門徒共進逾越節晚餐時)宣佈他願意犧牲的時刻,法國國王於1641年用這幅畫來裝飾禮拜堂。
在畫面中可見,藝術家表現耶穌不是與他的使徒坐在桌子旁,而是站著準備授聖體。因此耶穌當然是第一個準備好了,宣佈了他準備犧牲,為甚麼不惜犧牲?是因為他為有罪的世人贖罪。」
「慈悲的主題反覆出現的普桑的作品中,普桑對慈悲的表現也是神的慈悲。他在所有的作品中非常正的突出這個方面。」「信仰的主題,愛的主題,慈悲的主題,和平的靈魂的主題,平和的心態,心靈的寧靜,所有這些都是尼古拉・普桑作品的中心。」
「另一個主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相信神,毫無疑問這是尼古拉・普桑的主題,但這也帶來了對天意命運的思考,人要承受日常生活的磨難滄桑。有一天你快樂,有一天你失落,人為甚麼會不開心或幸福,躲在這些時刻後面的是為了天意就是神的指令。顯然尼古拉・普桑表達了這個無形的神意。展現了那些看不見無法理解的現象。我們往往看到事情實在是混亂的,倒霉或幸運,而躲在後面的是神的安排。」
聖母領報
來自倫敦國家畫廊的油畫《聖母領報》(L’Annonciation),無疑是普桑的又一傑作。表現了天使向聖母告知她將受聖神降孕而誕下聖子耶穌的主題。
策展人盧浮宮繪畫系館長尼古拉・米羅萬諾維科(Nicolas Milovanovic)介紹說:「這幅畫很震撼,因這是天使和聖母之間的對話場景,是又一幅出神入化的作品,普桑畫的極為生動,聖母的頭部被光圈包圍著,代表聖靈的鴿子幾乎降臨到了聖母面前。」
關於聖馬修的風景畫
普桑後期的作品有一些表現神聖景觀的山水油畫,如《關於聖馬修的風景畫》(Paysage avec Saint Matthieu)。聖馬修在新教中被稱為馬太,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傳說他是《新約聖經》中《馬太福音》的作者。
畫作中,普桑採用一貫的處理手法——將人物置於風景之中,在他們與自然的關係中尋求不朽與永恆。畫面結構嚴謹,充滿著沉著而莊嚴的力量。
風暴景觀
1650年代開始,風景在普桑的作品中日益重要。經過幾十年對富有意義的宏大、崇高的事物的追索,他在與大自然的親近和大自然的美麗中,看到了真正的不朽和永恆。
1.92 X 2.73米的《風暴景觀》(Paysage orageux avec Pyrame et Thisbé),是普桑1651年畫的最大的一幅風景油畫。展現了對人類的渺小和面對無所不能的自然的哲學關注。
邁克爾・桑托介紹說:「畫作表現的是猛烈風暴的場景,閃電劃過畫面,狂風肆虐,還有死亡,而在混亂之中心湖完全無動於衷、完全平靜。很顯然藝術家以這種方式讓人反思找到智慧,知道超越混亂要平靜就像平靜的湖面,以便更好地渡過磨難。」
四季
尼古拉・米羅萬諾維科還特別介紹道:「畫展中我個人感觸比較深的是,保存在盧浮宮博物館的四季,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大場景,畫面中還有聖經中提到的已經消失的小人,他們被自然包圍,這些畫很感人,這是普桑去世前最後期的作品畫。因此對於藝術家來說,這是一種藝術遺言。」
從這幅《四季:夏(或稱「路得與波阿斯」)》(Les Saisons:L’Été, dit aussi Ruth et Boaz)中,可見真實的意大利農村鄉民夏收時的勞動場面。畫面中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勞動者各就其位,一派繁忙景象,它反映了晚年的普桑對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戀。
畫家在前景加入了神話的內容,展現了《聖經 路得記》的故事:路得隨婆婆在困苦中回到猶大伯利恆,照顧婆婆,路得前夫族中的波阿斯瞭解到這個家庭的困難,故意留下麥粒給她拾取。後來路得嫁給波阿斯,他們的後代是以色列人的國王大衛。
此畫視野開闊,遠處景色蜿蜒隱現。普桑情景交融、飽含寓意的畫風與畫中反映出來的崇高思想境界,令這幅作品成為後來古典主義風景畫的典範。
——轉載自《新唐人》
責任編輯: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