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6月26日訊】「我是誰?從哪裏來?」,面對這個人類恆古的困惑,世界暢銷小說《蘇菲的世界》,以它特別的哲學角度,延伸出廣闊的視野,順著「認識你自己」的思路,喚醒人們心中對生命的讚歎。
「生命本來就是悲傷而嚴肅的。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裡,彼此相逢,彼此問候,並結伴同游一段短暫的時間。然後我們就失去了對方,並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們突然莫名其妙地來到世上一般。」千百年來,這些莫名其妙的感受,也像是一層細膩的薄紗,籠罩著人們的心智,無法看透這個世界。
當「理智和經驗都缺失時,就會出現一個真空,這個真空可以由信仰填補。」,於是人類的歷史中,出現了蘇格拉底、耶穌,出現了許多聖覺和先知,以通俗千百的語言啟迪著人心。
《蘇菲的世界》中,有一章講到了蘇格拉底。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對於整個哲學史是最為神秘的人,雖然他的思想影響了整個歐洲的文明,生前卻未留下任何的文字。他知道面對浩瀚博大的真理,自己的領悟、理念和思索,都是貧瘠的,在追求真知灼見的過程中,他放下眾口鑠金的光環,謙卑的自稱:「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他在尋找自己的內心,尋找來自內心的智慧時,經過了長久的探索、討論和思考,探求對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把至善的道德、至真的智慧,無償的傳授給雅典城的居民。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幫助人們產生出正確的思想,在他心目中認為「真正的知識來自內心」,也「唯有來自內心的知識,才能使人擁有真正的智慧。」
這位熱愛雅典的先知,為了使雅典城從腐舊的禁錮中解脫,使這匹駑馬更有活力,他以「牛蠅」自喻,以不斷的叮咬。這位不取報酬、不設館的道德教師,一生歷經坎坷,也要無償的幫助人們剔除人性的偽善,從塑真善的光芒以照雅典。
蘇格拉底在逐漸喚醒人心時,也揭露了人性中的卑劣,招致一些人的嫉恨,被雅典法庭處以死刑。儘管他曾向陪審團保證他的所言所行,全是為了雅典的福祉,既使如此,依然判他有罪。
蘇格拉底和耶穌有著相似之處,他們因為慈愛世人,獲得洞見和真知。因為他們探索的真理,包括了生命的真相和意義,能為一個國家和國民帶去福祉。所以面對侮辱和誹謗,他們堅持真理的態度,超乎意外的決絕,令外界難以想像。他們的經歷似乎在告訴世人:傳達真理需要巨大的擔當和勇氣;喚醒人心,有時會面臨屈辱,甚至付出生命。
在《蘇菲的世界》中,也談到了神話的主題,當然對於現代人,相信遙遠的神話,會被人譏諷為「迷信」。小說的作者喬斯坦.賈德則說:「『迷信』,多麼奇怪的一個名詞。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蘭教,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術或十三號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誰有權利說別人相信的東西就是『迷信』呢?」
作者在「神話」一章中,引用了北歐的一段神話故事。作者介紹說,在古老的挪威,象徵肥沃、富饒的神祇索爾(Thor)經常乘坐一輛由兩隻山羊拉著的戰車橫越天空。閃電和雷聲是他揮動鐵錘的結果。
古老的北歐人居住的世界叫「米德加德」,意為「中央王國」。這個王國常常面臨外界「烏特加德」(Utgard)國巨人的威脅。這些被稱為「混亂之力」的邪惡怪物,常常想法設法摧毀「中央王國」。為了遏制巨人的威脅,保護百姓的農耕,索爾以鐵錘降雨,又以鐵錘抵抗危險的混亂之力,保持世界的平衡。當然傳說架構的空間,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不過做為精神的承載,也拓寬了人類有限的視野。
《蘇菲的世界》之所以暢銷全球,也許它在架構的歷史長廊中,為狹隘的思想拓展了自由的閱讀空間。蘇格拉底的故事,啟迪著人心的善知和智勇;索爾的鐵錘,也在善惡不穩定的世界中,平衡著偏倚的世俗。當人成為「自我的奴隸」時,一個人即使違反自身的利益,也願意選擇善待他人,這就是人的獨立和自由。
責任編輯:朱穎
更多:【文史】蘇格拉底:一個關於智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