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閣:唐太宗為何借鑒「士農工商」的排序

人氣 917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5月23日訊】唐朝名臣魏徵等人遵照唐王御旨,奉命編修《群書治要》,其中就多次提到「士農工商」的合理排序,不僅適合人類生存,也包涵著深刻的治國智慧。唐太宗鑒於歷史,借鑒古時「士農工商」的正確排序,制定的經濟思想,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

古代「士農工商」的排序,非常有規律。在古代重德的社會,「士」作為有道德的讀書人,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國家尚德,有德者居於高位,上下一心國風良正,這就是國家正常運轉的好現象;如果有德者居於社會的低下位置,國風奸佞這就是極不正常的社會現象。

因德是保障社稷堅固的根本,能衍生出方方面面的優良國策,有德行的士從事適當的管理,就會使「農工商」合理的發展,因此「士」在第一位。其次,為了保障人的生存,就要重視農業耕種,「農」之所以要大於「工」和「商」,因為人可以不要「工」生產的產品,也可以不要「商」的商品,但是不能不要「農」生產的產品,何況農業基於大自然,帶有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特性,因此「農」在第二位。由於手工業所製造的器具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工」在第三位。古時認為商業是「眾利之所充,積偽之所生」的根源,所以把「商」放在最後。

魏徵等人總結歷朝歷代興衰成敗的教訓後,主張將農業視為治國之本,對於手工業者製造的器物要以實用為原則,商人流通的貨物則以百姓所需物品為主,反對製造奇技淫巧、崇尚奢侈的風氣。唐太宗通覽《群書治要》,看到其中所述:「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的話,為了社稷百姓的長治久安,唐太宗力行均田,勸課農桑,勤儉約束去除淫奢、為民興修水利,輕徭薄賦,開墾蠻荒。為後世留下「唯思稼穡之艱,不以珠璣為寶。」,「崇飾宮宇,游賞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的千古美談。

唐太宗為了勸課農桑,恢復了東晉以後被廢棄達數百年之久的籍田儀式,並親自在郊外主持祭祀儀式。據《舊唐書.禮義志》記載:「太宗貞觀二年正月,親祭先農(祭祀神農),躬御耒,籍於千畝之甸。……此禮久廢,而今始行之,觀者莫不駭躍。」唐太宗的經濟政策,很快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時至貞觀中後期,大唐出現了「天下大稔,流歸者鹹歸鄉里,斗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外戶不閉者數月,馬牛被野;人行數千里不賁糧」的盛世景象。

在《群書治要.管子》中講到:「商賈在朝,則貨財上流。」商人入朝握權掌權,財貨就會流向上層。「商賈在朝」就容易形成兩個弊端,一是官商勾結,二是官員從商。從而導致社會財富聚集到一小部份人手中,社稷腐敗也因此而生。如果大力發展商業,就勢必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促使社會風氣轉向驕奢淫逸,這對社稷的長治久安並沒有益處。古代先賢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在漫長的歷史中,並沒有過度主張發展商業。儘管如此,在相當長的歷史中,中原大地的經濟在世界上,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或許尚德的國風、士風、民風大力保障著經濟的繁庶穩定。

唐太宗也正是看到「士農工商」的正確排序,含有的智慧和理性,因此主政並沒有大力推動發展商業,而是以農為本,以民為貴,以民為先的經濟思想,締下的盛世輝煌,今天看來也令眾多的經濟著作難以望其項背。可見,中國古代的「重農」思想並不落後,反而包涵著極高的治國智慧。因為古人尚德,人的慾望就會得到節制,從而保障自然環境不會污染,自然資源不會過度開發枯竭。

而在以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人的貪慾在洪流的衝擊下,就會不斷的放大。在拜金的現實,追名逐利的世風中,焦躁的思想控制人,不願意思考人類的未來何去何從。更在慾望的驅使膨脹下,不願意靜下心來反觀現實,慾望的可怕。人為了貪慾、利益可以無惡不做,包括對自然資源的濫采濫伐,瘋狂的掠奪導致環境污染惡變,人才意識到要注意環保。而幾千年的古人提出的經濟思想,「士農工商」的正確排序,就已經超前的解決了人類如何在地球上,長久的繁衍生存下去的重要問題,現在看來非常的有智慧,既解決了生存的溫飽,又防範了環保問題,還未後世子孫留下了一片大好河山,生生不息。

對比古今,真的發現中國古人的良苦用心、富有遠見,他們站在「德」的至高點,洞穿適合人類生存的規律,為後世子孫的長久發展,保存了可以借鑒的更廣空間。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盛世明君唐太宗之書法逸事
七律:集字讚唐太宗《聖教序》
倫敦客:冤案祭奠的中共四次嚴打
說「史」
說「史」 人氣 7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