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6日報導】(中央社5日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公布,滾石雜誌誤報校園強暴事件調查,揭露媒體追逐聳動,刻意忽視查證,以免降低爆料衝擊的專業問題,報告猶如新聞業的當頭棒喝。
哥大新聞學院接受滾石(Rolling Stone)雜誌委託,在報導記者、編輯與當事人配合下,義務調查維吉尼亞大學學生會強暴案誤報事件,並公布長篇報告,報告在美國媒體高度競爭,追逐聳動消息的環境下,引起高度重視,猶如新聞業專業標準淪喪的活教材。
調查由哥大新聞所主任,普立茲新聞獎得主柯爾(Steve Coll)主導,報告寫到,事件由報導、編輯審查與事實查證都出了問題,滾石雜誌將新聞編採的必要過程放一旁,「好像詳細追查,新聞大概就沒得報了。」
報告指出,雜誌向爆料人承諾以匿名方式報導,但卻忽視消息來源是否可信的基本原則。
平衡報導是新聞編採的基本原則,不過當前網路報導速度優先,先報先贏,加上媒體經營環境不佳,未有必要人力進行繁瑣的查證,未經充分驗證的消息充斥。
更糟的是,許多消息如果查證後反而減少爆料的衝擊性,媒體為爭取讀者,刻意忽略查證的重要過程,結果造成如滾石雜誌影響維大校譽與學生會名聲的重大損害,事件查證還得由「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代勞找出真相。
報告指出,雜誌編輯伍茲(Sean Woods)等3名高層在編輯過程中,未就撰文記者艾德利(Sabrina Rubin Erdely)稿件裡化名「賈琪」(Jackie)的受害者,指控遭學生會成員集體強暴的說法,尋求學生會的回應,有些文章中化名的施暴者是否存在,出刊前都未確認。
滾石雜誌痛定思痛,邀請哥大就新聞編採與出刊過程進行調查,並提出建議。
首先,新聞專業向來迴避不用真名示人的報導,以小說化的報導結構來爭取讀者信任,不就等同捏造事件,維大強暴案報導就是例證,滾石雜誌應考慮永遠禁止匿名式的報導手法。
另外,誤報事件關鍵在於,記者與編輯都同意無須進一步向爆料者友人查證其是否值得信任,如果查驗事實人員出面干預,結果將大不相同。
最後,媒體需追查細節,任何與報導主旨相衝突的資訊都需求證,損害他人名譽的內容更需完整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