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郭文貴明捧暗黑王岐山

人氣 65

【大紀元2015年04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岳華綜合報導)被形容為「權力獵手」的商人郭文貴在美國隔空反擊《財新》的報導後,雙方角力的深層政治背景引外界關注。郭文貴最近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聲稱他不認識曾慶紅,和王岐山倒是舊交,還稱他手上掌握的信息對某些人可能是致命的。港媒分析稱,郭文貴明捧王岐山卻暗含抹黑,有魚死網破要挾中南海的意味。

郭文貴自稱與王岐山關係好 不認識曾慶紅

4月1日,郭文貴接受美國之音採訪中稱,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的王岐山「關係很好」。他還認為胡舒立和王岐山並不認識。但和劉志華只有過一面之緣。而且他是在時任北京市市長的王岐山的授意下找到的副市長劉志華。郭文貴還稱自己對王岐山「十分尊敬和佩服」。但否認認識坊間傳言的郭文貴背後勢力的曾慶紅。

時政評論員周曉輝對此質疑,如果當年盤古公司拿地,郭文貴確實得到了王岐山的引薦認識了劉志華,那麼劉為何不給王岐山面子,而是與郭爭奪該地塊?為何有著習陣營背景的財新網要詳細描述事情的來龍去脈?為何不遵循「為尊者諱」的原則?而且,為何郭文貴沒有回應自己與曾慶紅兒子曾偉的交易?可以這樣說,即便不認識曾慶紅,但通過兒子曾偉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此前,《財新》等媒體披露,郭文貴2006年聯手中共國安部副部長馬建,利用在香港酒店偷拍的淫亂視頻,扳倒時任北京副市長、負責奧運基建項目的劉志華,最終如願拿回了摩根中心地塊。

香港《前哨》報導稱,曾慶紅也介入了其中。曾慶紅曾經對摩根中心的歸屬做了批示,在劉志華倒台後,幫助郭文貴拿回摩根中心地塊,「但現在還無法知道,曾慶紅有否錄像或受賄證據在郭文貴手中」,「曾慶紅兒子曾偉拿了郭文貴多少銀子,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但是,人們都知道曾偉的一句名言:少於一個億的進項,免談!」

此前,在29日與《香港商報》的電話訪談中,郭文貴承認,「我和馬建部長認識好長時間,我們的關係一直很好。」雖然馬建己被查,但郭文貴還是一口一個部長,甚至說:「他絕對是我最尊敬的一位領導。」馬建是曾慶紅的心腹。

郭文貴稱掌握可致命信息 分析:郭文貴明捧暗黑王岐山要挾中南海

外界傳聞,郭文貴是習近平、王岐山反腐運動海外追逃的首要目標之一,他手上究竟掌握甚麼信息、與何人有關,目前仍是個謎。坊間猜測,郭攜帶的材料的影響甚至將超過王立軍事件。

郭文貴表示,他手上掌握的信息對某些人可能是致命的,但這些信息「和他們想像的不一樣」。「第一我不會被他們恐嚇住,第二我完全沒有掌握他們那些東西。我掌握的東西可能有些對他們是致命的傷害,但他有沒有幹壞事,甚至有沒有違法,跟他們想像的不一樣。」

郭還聲稱,他此次到美國後,美國政府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有關部門一直在和他保持聯繫。這些國家也掌握一些他尚未對外公佈的信息。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稱,一個被形容為「權力獵手」,一個被稱為「最危險女人」,商人郭文貴和《財新》總編胡舒立的交鋒,顯然不只是私人恩怨,反映了幕後更深的勢力博弈。

報導稱,有分析認為,郭文貴接受美國之音採訪中,是在用「烏賊戰術」,明捧王岐山卻暗含抹黑,有魚死網破要挾北京的意味。

時政評論員周曉輝也認為,顯然,郭文貴的用意並非是披露甚麼所謂的真相,而是在攪局的同時,代其後台叫板習近平、王岐山,一方面以手中「有料」相威脅,一方面希望習、王適可而止,盡早收手。

此前,消息人士牛淚撰文稱,郭文貴和胡舒立沒有任何直接聯繫,但是在他倆之間,卻存在不便明言的隱秘「介質」。他倆之間的這場紛爭,就是因為此介質而起,二人互揭隱私,真真假假,隱真示假,真假摻雜。

牛淚還稱,郭文貴有個別人學不來的本事,就是能把一切相關或不相關的因素摻合到一起,把池子裡的水攪渾,然後在渾水裡趁著別人驚慌失措或視線模糊的機會用漁叉高效捕魚——之所以不用摸魚的說法,是因為他的捕魚手法確實足夠極端血腥。

牛淚還暗示雙方均涉及更高層人物,稱郭文貴和胡舒立之間紛爭背後,是中國政治社會的深刻變局;博弈內幕非一般人所能想像。

財新兩度聲明回擊郭文貴

3月29日,郭文貴通過政泉控股的官方微博發表致胡舒立的公開信,否認財新等媒體有關郭文貴報導中的諸多人物關係和事件,並披露胡個人的一些事情,稱要與胡舒立當面公開對質等。

3月30日財新網發表聲明,指控北京盤古氏投資有限公司及實際負責人郭文貴,捏造並散佈虛構情形,中傷其總編輯胡舒立,稱已經報警並將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3月31日晚,財新傳媒法律部再次發表中英文聲明,指責政泉控股老闆郭文貴和部份港媒涉嫌對其總編輯胡舒立構成誹謗罪,並已聘請律師,擬在香港起訴郭文貴及相關港媒,追究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財新再發聲明 擬起訴部分港媒及郭文貴
專家談郭文貴和胡舒立之爭背後玄機
王岐山訪問河南  「決戰」前或以歌表志
郭文貴胡舒立背後 或是曾慶紅與王岐山對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