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4月28日訊】或許很多人都知道,全球巨富沃倫•愛德華•巴菲特不僅是一位眼光獨到、頗具天賦的投資家,而且還是一位把兒子彼得•巴菲特培養成出色音樂家的成功父親。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成功無非靠的是源源不斷的經濟資助。憑藉享之不盡的財富來塑造一位音樂家,在條件與環境上已經佔盡先機與優勢。只要擁有了足夠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資金來源,還有甚麼是不可能的呢?
然而,令人不曾想到的是,彼得•巴菲特的成功卻並不歸因於父親的財富。在對教育的投入上,他的父親一改往日做慈善時的慷慨,變得格外「吝嗇」。比如當他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進而選擇退學時,資產過億的父親卻連兒子獨自生活的費用都未能支付。當他成家立業後,第一次開口向父親借錢時,父親卻搖著頭說:「金錢會將我們純潔的父子關係變得複雜;你應該像其他美國人一樣貸款買房,然後憑自己的能力把貸款還上。」此後,事業上小有成就的他準備將自己策劃、編寫、製作的音樂舞蹈劇《魂》搬上舞台,並希望父親能給予贊助時,得到的答覆卻是「你先去籌到90%的錢,剩下的10%,我借給你」。
大多數人看到這樣的父親,或許都會情不自禁的嗔怪一聲「太吝嗇」。普天之下的父親,有幾人能看著兒子履步維艱而袖手旁觀呢?更何況是一位完全有能力、有條件、有理由可以在經濟上給予支持的父親,哪怕毫無保留的傾囊相助,都會被旁觀者視為是理所應當。然而,正是這樣一位看似心狠、無情、對兒子一毛不拔的吝嗇父親,卻成功的將兒子培養成了音樂界的「巴菲特」。他的成功無不在告訴人們,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不一定非得體現在經濟的資助上,而金錢在家庭教育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其實是微乎其微。只有讓孩子徹底擺脫對金錢的依賴,才能使其天賦與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若沒有這樣一個鮮活的案例,或許很少人會發現,家庭教育的成功並不仰賴於經濟上的投入,一個人的成功成才也絕非僅靠金錢才能實現。而今中國,大多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在「金錢至上」的社會洪流中,都已經習慣性的將資金投入與孩子的未來綁定在一起。有的甚至極端到無視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只一味花錢為孩子報上各類所謂的「才藝班」。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劃設定孩子的人生與未來,同時極為堅定的相信,只要肯為孩子投以巨資、創造機會與環境,就一定能讓他們邁向成功。
然而,在這種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真正能獲得成功的卻不過是鳳毛麟角。且更值得反思的是,為數不少的孩子在「金錢至上」、「有錢就能成功」的熏染下,不但未能使自身的潛能與天賦得到充分發揮,反而開始盡信與依賴金錢所能帶來的實惠與功利。在金錢蔭庇下塑造而成的個性,始終都無法擺脫金錢的禁錮與奴役。即便最終能擁有大筆的財富,恐怕也體會不到人生的價值與成功的真諦。或更有甚者,對金錢的貪慾使其不顧律法、不顧道義,犯下滔天罪行。這般慘淡、失敗的結局,焉知不是由父母最初的「慷慨」所導致?
事實上,每個人在一生中會擁有多少財富、出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都不是自己所能預知、所能決定的。然而,每個人卻都能竭盡全力的在金錢與財富面前擺正自己的心態。而正確的心態便在於,對於金錢,我們應懂得如何駕馭與善用,而不是卑躬屈膝、委曲求全,甚至以犧牲人格、尊嚴,出賣良心、道義為代價,畢其一生來追逐、謀取。如果說「心態決定成敗」,那麼放下對金錢的執著,或許才是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