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致遠:比較中美奧賽 技巧PK創造?

張致遠

人氣 21

【大紀元2015年04月13日訊】前日在飯館吃飯,聽到鄰桌的客人正在談論剛結束不久的科學奧林匹亞南加州賽區的情況,一人說,你看華人到哪都要上補習班,你看,七八成的獲獎者都是亞裔面孔,估計很多都是從中國大陸來的,想想這些孩子真不容易,到哪都逃不過「奧賽」的陰影。其他人附和道,是呀,到哪不要分呢,沒辦法。我聽了不禁莞爾一笑,此科學奧林匹亞和中國大陸流行的奧賽除了名字有些雷同,從競賽形式、手段和所要達到的目的可謂相差甚遠。

中國大陸所說的奧賽,一般指數學、物理、化學、信息、生物這五大競賽。奧賽尤以奧數現象為代表,由於在2001年,中國教育部首次明確規定了可通過奧賽免於高考直接進入高校學習的情況(即「保送」)。開啟了奧賽的濫觴,只要在各級奧賽中只要獲得好成績,就可獲得各級名校的加分、破格錄取或保送資格,於是家長和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趨之若鶩,形成了席捲全國的奧數現象。

雖然後來教育部雖然修改了保送條件,但慣性已然形成,而「擇校熱」更是對奧賽推波助瀾,奧數競賽獲獎證書會成為小孩升學擇校的重要資本。有一些奧數培訓學校甚至成為名校隱形的招生代表,這就是家長不得不送孩子去培訓學校參加奧數培訓的主要目的。據資料顯示,僅北京一地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參加各類奧賽培訓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鏈條。

很多有識之士對此痛心疾首,有學者甚至說奧數對孩子的摧殘有甚於黃、賭、毒。哈佛大學教授、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丘成桐曾說,奧數的題目出得很偏,「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正在扼殺我們的天才。」

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它提供給學生的應該是一種思維工具和思維方法,而奧數只是教給學生解題的技巧,學生從中很難學到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也與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其主動探索創造的初始願景想背離。而孩子們為此花費大量時間,甚至以生理和心理創傷為代價學到的「知識」,也就是解題技巧,與未來大學的教育和科學研究、職業技能以及生活本領可能沒有太大關係。

反觀美國的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於1983年創立,其設立的目的是為了改變科學家在公眾眼中的刻板印象,並通過競賽告訴學生,科學也可以是很有趣的,甚至可以是邊學邊玩的遊戲。並通過參賽,培養團隊精神、規劃和合作,強調學生在項目中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參加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每組最多15名學生,內容包括實驗基礎知識、科學研究基礎、預建工程技術三大部分23組比賽項目,涵蓋天文、生物、礦物、化學、物理、數學、醫學、地球科學、航天工程、機械動力、科學實驗等。比賽內容注重實用,有時需要參賽者建造設備,有時需要他們去做基礎試驗 ,有時他們獨立工作,更多時間是在一起合作,像真實世界的科學家們一樣工作。

可以說,科學奧林匹亞就是運用知識和團隊合作進行闖關的遊戲,要有豐富、全面、多元的科學知識並加以靈活運用才能玩好這個遊戲,才有可能勝出,考驗參賽選手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在這裡,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更是沒有標準答案。完全是靠自己對現有知識的運用來解決未知的問題。

有自由的選擇、自由的思想、自由的環境才會有無盡的創造力,缺少這些,再多的人才也只是簡單的累加,而不會有本質上的飛躍。中國研發人員總數位居世界第一,卻擁有沒有一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尷尬記錄,而美國有317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或許從中國的奧賽與美國科學奧林匹亞的差異中可見端倪。真正的創造只有在自由的靈魂中才會產生,願在奧數重壓下的孩子不要失去好奇的目光,讓天性在想像無限的天空中恣肆成長。

責任編輯:孟靈雨

相關新聞
張致遠:美國大熔爐容得下中國孕婦嗎?
張致遠:不要成為下一個盧比茨
張致遠:華裔被盜搶 應倡守望相助之義
清淨:報應來時如山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