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4月12日報導】(中央社12日電)巴黎馬拉松有全球5萬4000多名選手參與,前3名照例由肯尼亞和衣索比亞選手包辦。這兩國選手稱霸各大馬拉松賽事,吸引學者研究他們的身體機能和社會背景,假設不少,但無定論。
巴黎馬拉松於今天上午落幕,肯尼亞籍選手柯利爾(Mark Korir)以2小時5分48秒奪得冠軍。同樣來自肯尼亞的康達(Luka Kanda)獲得亞軍,第3名則由衣索比亞選手托拉(Seboka Tola)拿下。
這個結果毫不令人意外,來自肯尼亞和衣索比亞的非洲選手近20年橫掃全球各大馬拉松賽事,包括在台灣舉辦的比賽。
他們不僅奪冠,還屢創紀錄,引起科學家好奇,研究他們的身體機能是否與其他人不同。
科學家列舉出一些假設。首先,肯尼亞和衣索比亞選手習於在海拔2000公尺左右的環境練習,低氧氣壓力有助於製造紅血球,當他們身處較低海拔,血液含氧量就比一般人高。
其次, 有人提出他們的肌肉分布,讓身體重量集中在臀部而非腿部;根據瑞士媒體Swissinfo,瑞典研究員沙爾亭(Bengt Saltin)認為,肯尼亞人小腿比較細瘦,在遠程賽跑時較有利。
瑞士學者戈揚諾維契(Boris Gojanovic)則提出,多數肯尼亞選手出身自裂谷(Vallee du Rift)地區,當地人過去常遠征其他部落劫掠牲畜,擅於長跑的人有較高社會地位,也較有機會結婚生子,子嗣就更容易有擅跑的遺傳。
也有從社會文化角度提出的看法說,肯尼亞人和衣索比亞人生活條件不佳,促使他們願意比其他國家的選手接受更艱苦的訓練,爭取獎金和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當地人從小就要跑好幾公里去上學,跑步本來就是他們的全民運動和生活的一部分。
但這些研究並無定論,也缺乏決定性證據,學者普遍同意,肯尼亞人和衣索比亞人擅於長跑是許多因素的綜合結果,而不是單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