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篇)
遊覽日月潭的第二天,中午來到了水社。 水社是日月潭最重要的遊憩據點,水社碼頭是日月潭的水運中心,主要的公路客運也以水社為樞紐。
水社,舊稱「水裏社」,位於涵碧半島旁,原是邵族的舊聚落之一,這裡是日月潭最早發展的觀光景點。 日月潭的最早觀光旅館涵碧樓就座落於水社聚落(註1)。
日月潭的觀光蓬勃發展,與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有關。日本人為此修築集集線鐵路,以運輸工程所需的機具器材、 發電機組及各項原料。集集線完工於大正十一年(1922),改善了日月潭對外的交通,也因此促進了日月潭的觀光發展。
如今的水社,餐廳、飯店、旅館及名產店林立,遊客如雲,車流如龍。水社擁有日月潭地區最大的停車場-中興停車場, 佔地遼闊,然而假日來訪,停車場爆滿,一位難求,我只好沿著公路找車位,最後停車於0.7公里外的民宅附設的收費停車場。 在水社的餐廳用餐後,老婆與孩子在水社碼頭的水岸遊逛,選家咖啡館休息,坐看湖岸風光,我則獨自去走訪附近的涵碧步道。
涵碧步道的入口位於梅荷園。這裡早期有憲兵隊駐紮,以護衛涵碧樓行館。
早年蔣介石總統經常來日月潭的涵碧樓渡假或招待外國政要,因此在這裡派憲兵駐防。 梅與荷象徵憲兵忠貞精神,因此被命名為「梅荷園」。
梅荷園居高臨下,是眺覽日月潭湖水山色的極佳地點。梅荷園旁的山腰處有一座耶穌堂,建於民國六十年(1971), 是當年蔣介石總統及蔣夫人造訪日月潭時作禮拜及祈禱的教堂。羅馬列柱式的教築建築,頗為典雅莊嚴。
從梅荷園出發,涵碧步道分為主線及支線,主線長約1公里,支線約0.5公里,合計約1.5公里。 主線沿著水岸而行,支線則從主線途中分出,可通往山上的教師會館。
沿著主線湖岸而行,先後來到蔣介石紀念亭及涵碧碼頭。涼亭是當年蔣介石總統散步湖岸及觀賞湖景休憩的地方; 涵碧碼頭則是總統私人的碼頭,旁有憲兵崗哨亭,旁有展示當年總統遊湖乘坐的木舟。一景一物, 為涵碧步道增添幾許歷史色彩,不僅只有碧波涵澹的自然風光而已。
蔣介石遊覽日月潭,喜愛品嚐日月潭出產的曲腰魚,由於魚兒肉質味美,深獲總統喜愛,因此被稱為「總統魚」, 如今成了日月潭各餐廳攬客的佳餚名菜。
經過涵碧碼頭,來到育樂亭,涼亭建於建於民國五十年(1961),也是蔣介石總統曾經遊憩的地點。
育樂亭可以眺望對岸的青龍山脈,與拉魯島、玄光碼頭、玄光寺、玄奘寺、二龍山的慈恩塔,剛好連成一直線。 這條線也是日潭與月潭的分界線。
二龍山的慈恩塔,是日月潭的地標之一,是蔣介石為感念母親王太夫人而興建的,落成於民國六十年(1971),與育樂亭遙遙相對。 相傳面對著拉魯島、青龍山脈的這條連線許願,可以心想事成,因此吸引不少情侶來此祈願,這條線又被稱為「幸福連線」。
育樂亭是涵碧步道支線的起點,可通往山上的教師會館及涵碧樓紀念館。仍取直行,沿水岸而行, 不久就遠遠望見水社壩,壩旁有一座日治時代建造的溢水口。日月潭做為水庫使用,並沒有設計水閘門, 而是利用溢水口將超過滿水位的流水排出,當地人稱洪水口為「天井」。
續沿著水岸而行,來到了杏壇,是一處戶外活動演講場地,這裡是支線步道的另一端的入口。續行不久, 即抵達涵碧步道主線的終點-老人會館。這是涵碧步道的西側入口,距離梅荷園很近, 於是循著柏油路走出去,約五、六分鐘,即返抵梅荷園。繞一圈涵碧步道,約40分鐘。
回到水社碼頭,與家人碰面。老婆與孩子仍樂在餐館裡休息聊天看風景,於是我再轉往水社碼頭的另一頭, 走訪水社親水步道。
水社親水步道從水社沿著湖岸走往九龍口附近的竹石園,全長約1.5公里。
離開熱鬧喧囂的碼頭,水社親水步道的魅力展現無遺。走在架於水岸的棧道,湖面清風吹來, 腳下潮聲響起,遼闊的日潭水域,壯觀的水社大山,美景當前,走來愉快。
沿著水岸來到步道途中的朝霧碼頭。每年日月潭舉辦萬人泳渡的活動,選手就是從這處碼頭下水。 這處碼頭位於公路旁,設有大客車的停車場,因此成為陸客團遊日月潭的專用碼頭。 碼頭旁停滿遊覽車,陸客團一團又一團。中國大陸遊客目前已成為日月潭的主力觀光客(註2)。
陸客大量來台觀光,衝擊了台灣熱門風景區的交通環境及旅遊品質,但應只是一時亂象而已,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改善。 如今政府更擴大陸客自由行來台觀光,我個人樂觀其成,所看重的並不只是這一政策對台灣的太陽餅、鳳梨酥等名產, 以及遊覽車、飯店旅舍、觀光夜市、餐飲百貨等相關業者的觀光利益而已。
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實地體驗台灣的風土民情,可以增進對台灣的認識與了解。很多陸客來台, 驚奇於台灣風俗美好,男有情,女有義,感動之餘,則應會對過往的歷史有所省思,對台觀念有所改變, 這才是台灣長遠的福氣。台灣的觀光業者應以此自許,留給陸客美好印象,而非僅汲汲於一時之觀光利益而已。
水社親水步道,沿途處處有景,全程全無冷場。約半個小時,抵達步道終點-竹石園。 時間不允許,我只在竹石園入口拍照留念而已。
走在水岸步道,可以看見湖面有人工設置的一塊塊浮嶼,上面種植穗花山奈及水生植物,用來幫助魚蝦繁殖, 並可以淨化水質及防止水波沖刷水岸。
日月潭的浮嶼,歷史悠久,三百年前藍鼎元所著的《紀水沙連》,提及邵族原住民在日月潭面以竹筏承土,種植稻禾,稱為「浮田」。 道光三年(1823),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遊日月潭時,已看不見浮田的景象。鄧傳安對「浮田」之說,懷疑其事, 他認為邵族原住民並不懂得耕種,湖岸有肥沃的土地都不加以利用,又怎麼會麻煩的在水上耕種呢?究竟真象為何呢?
水社親水步道設立的導覽資料提及邵族的一項傳說,可以解此疑惑。相傳古早時代,邵族人過度捕撈日月潭的魚隻, 激怒了潭中的精怪魚姬(Takrahaz),雙方激戰三天三夜,最後邵族接受魚姬提出來的和談條件, 邵族族人以竹筏載土,在水面種植水生植物,供魚蝦產卵繁殖,以維持日月潭的魚類資源,這就是浮嶼的由來。 當年藍鼎元可能誤以為這是邵族人的耕作方式,而稱之為「浮田」。
邵族先祖的神話傳說,用意明白,在告戒子孫應進行生態環境保護,而今日的日月潭因過度發展觀光所帶來環境衝擊, 是邵族新面臨的難題。邵族人單勢孤,對此也只能慷慨悲歌:「魚姬魚姬奈若何!」, 而寄望於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能用心經營了。
返回水社碼頭,與家人再次會合。我的日月潭行程就在水社劃下句點。日月潭的天空雲層漸厚漸濃,天兔颱風應當已離此不遠了。 日月潭地區的景點及步道,本來就不可能兩天一夜可以遊盡,雖有遺珠,但都在預期之中,所以不覺得遺憾。 大珠小珠,且留待下次再訪。
旅遊日期:2013.09.20 (寫於2013.10.08)
責任編輯:施宜葆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路程時間記錄】
水社碼頭→3分鐘→梅荷園→3分鐘→蔣介石紀念亭→3分鐘→涵碧碼頭→3分鐘→育樂亭→10分鐘→ 杏壇→4分鐘→老人會館→6分鐘→梅荷園→3分鐘→水社碼頭(涵碧步道主線環狀一圈約40分鐘)
水社碼頭→15分鐘→朝霧碼頭→10分鐘→朝霧橋→5分鐘→竹石園(水社親水步道,全長約1.5公里,單程約30分鐘)
註1:涵碧樓
涵碧樓原為日本人伊藤氏於大正五年(1916)所建的私人宅邸。
大正八年(1919)因日月潭水利工程興建,涵碧樓位於淹沒區, 而由台中州出資,遷建為檜木造二層樓建築,作為招待所。後來陸續擴建,以因應住宿需求。
台灣光復後(1945),涵碧樓曾做為總統行館。後因建築老舊而改建。目前政府委託私人經營, 改建成為現代化的觀光飯店。
◎圖片來源:《非常時下的臺灣全貌》,大塚清賢著,中外每日新聞社出版,東京,昭和十四年(1939),p.437。(臺灣大學圖書館收藏)
註2:根據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的統計, 以往日月潭地區每年的觀光客人數約在50萬至100萬人次之間,民國97年(2008), 政府開放陸客來台觀光,民國99年(2000),日月潭年度觀光客高達638萬人次。
[旅行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