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大研究:抑鬱兼夢遊腦退化先兆

抑鬱症患者夢遊早廿年發病 惡夢頻密不醒需早求醫

人氣 1478

【大紀元2015年03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道)如果經常發惡夢吵醒家人,但自己仍夢遊不醒,可能患上快速眼動期睡眠行為障礙,俗稱「發夢期夢遊」,香港目前有五千名60歲以上人士患有此症。研究指中年抑鬱症者如果患有「發夢期夢遊」,可能是腦退化的先兆,即是出現柏金遜症的機率非常大。所謂病向淺中醫,專家指盡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

香港中文大學與養和醫院進行一項針對「發夢期夢遊」、抑鬱症和腦退化三者關係的研究。在2010年底至2013年初期間,研究了29位同時患有抑鬱症及發夢期夢遊病人、抑鬱症患者及健康人士,年齡中位數為47歲。研究發現所有參與者均沒有柏金遜症臨床徵狀,但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的病人,多巴胺水平比控制組顯著低10-30%,並出現嗅覺退化,從而推斷抑鬱症患者出現發夢期夢遊徵狀並非完全因為抗鬱藥物所致,而是腦退化的先兆。

抑鬱症或加速腦退化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表示,典型的發夢期夢遊患者一般在60歲後發病,但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平均早在40歲時已出現徵狀,比正常提早10至20年,可能與腦細胞退化有關,「因此我們推斷抑鬱症可能會加速腦退化,又或在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的病人身上存在一個獨立的腦退化機制。」

他希望該研究有助醫學界更早發現腦退化症的早期先兆,助醫生更早為病人監察及準備,延緩腦退化病情。「所有藥都是治標治不了本,所以正正是沒有藥可以治本,研究正正最主要是如何找一些治本的藥物或治療,可以減低他腦退化的速度,這是整個研究最主要的一個方向性。」

八成夢遊者十年後腦退化

精神科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林少萍表示,一般而言,60至70歲長者患發夢期夢遊的男女比例約9比1或是8比2,而柏金遜症也是男多於女,之前科學研究尚未找出原因。不過今次研究對象為40至50歲人士,男女比例差異不是那麼大。他們將繼續跟進他們的情況長達5-10年,有助研究男女的腦退化速度會否有分別。

專家解釋,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俗稱「發夢期夢遊」,並非單純的做惡夢。是指患者在發夢期(快速眼動期)時缺乏肌張力抑制,因而作出與夢境一致的行為,當中百分之十的患者睡眠時有暴力傾向並會引致損傷,如拳打腳踢、翻滾喊叫等。患者和枕邊人容易在睡眠時遭到損傷。

國際研究指出發夢期夢遊是腦退化的指標,八成患者在發病後10至15年會出現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等問題。現時,香港估計約有5,000名60歲或以上人士患有發夢期夢遊。

發夢期夢遊患者大多是男性長者,但近來醫學界發現中年抑鬱症患者出現發夢期夢遊徵狀的情況愈來愈普遍,有4-6%的抑鬱症患者曾有發夢期夢遊徵狀。

患者夢遊暴力不知情

63歲的譚先生從事裝修工作,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也是最先在近年出現腦退化──柏金遜症的病人。

譚先生早年患抑鬱症和常發惡夢,睡覺時會大聲說話及有大幅度動作,近年出現柏金遜症手顫徵狀。(林怡/大紀元)

譚先生表示,最初因為失眠影響工作,看醫生才發現患上抑鬱症,在那打素醫院治療三年,之後轉到威爾斯,經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現在已經好轉。記者會播放譚先生在睡夢中拳打腳踢、甚至要起身的情形。他坦言發惡夢時自己根本都不知道,「不知道今晚會不會發夢,發了夢自己都不知道,通常是我太太或女兒叫醒我。」有時自己跌下床,跌醒了才知道是發夢。

譚先生女兒透露,家人都很擔心父親的病情,尤其對是同床睡的母親,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那次(爸爸)捏著她的脖子,媽媽大叫,走進去看才見到便叫醒爸爸,其實媽媽都會因為這樣而令到大家的壓力很大,爸爸會很怕弄傷她,媽媽每晚睡覺都會很怕。」

林少萍醫生解釋,譚先生本人很斯文,與同事家人關係很好,跟發病的時候截然不同;差不多所有病人,日間沒有出現暴力行為,「不過他們夢境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她坦言,社會上市民對「發夢期夢遊」的症狀並不了解,因為對這類病人提供的協助甚少。

今次研究利用正電子掃描透視腦部情況,偵測病者是否出現早期退化,進而及早作出診斷,並提出治療腦退化症的可能性。

中醫師:抑鬱需調理心臟

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教授莫仲棠強調「病向淺中醫」,出現類似症狀的市民要盡早求醫。他強調今次研究的方向也是希望再往前一步,找到出現病症更早的階段,是根治的第一步。

中醫李灼珊建議市民如有失眠及抑鬱症狀,可以服用黨參及高麗參增強心臟的功能。同時如果使用針灸治療,也會針對與心臟有關的穴位,如內關、外關。

責任編緝:何嘉林

相關新聞
香港媽媽不快樂 1/3抑鬱
港教師壓力大 四成焦慮抑鬱
香港中學生不快樂一半有抑鬱跡象
香港帕金森氏症患者年輕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