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3月29日訊】在人類歷史上,曾經湧現過很多文明,其中古巴比倫、古埃及、古羅馬文明沒有傳承下來,唯有中華文明歷經風雨傳承至今。這說明中國的傳統和理念是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明。
中華文明在傳承過程中,經過了一個最富盛名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上帝位,登基不久,北方的突厥首領趁太宗立根未穩之時,率二十萬鐵騎圍困長安。善於用兵的唐太宗處亂不驚,很快化解了危機。唐太宗因目睹了隋朝末年戰亂帶給百姓的疾苦,所以就想瞭解古時的聖賢明君治國之道。在魏徵等人的建議下,實行偃武修文,休養生息的治國政策,並請教大儒學者,學習古聖先賢的治國之道。
《唐會要》記載,唐太宗請教大儒講解治國之道時,常是「聽朝之際,引入殿內,講論文義」,「或至夜分而罷」。儘管這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在「弘文館」輪值,但他們畢竟不能時時刻刻留在太宗的身邊。何況太宗理政遇到的具體問題有很多,不可能一一都要去請教,也不可能一個人讀遍所有的經典史書。於是唐太宗就想,如果能編一部書,把古人的經典中對君臣之道、修身立命、安邦治國、教化民風等等對治國最有意義的內容匯總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常常參考,也可以流傳後世福祉子民。
於是唐太宗就讓魏徵、虞世南、褚亮和蕭德言等人把經、史、子裡,有關治國安民的精要內容,從用人、教育到農業,從納諫、德治到法治,以及軍事外交、經濟等內容節錄出來。貞觀五年,《群書治要》書成後太宗通覽,讚「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太宗說能夠學習古人的經驗教訓,使他遇到事情不會迷惑。貞觀九年,唐太宗再次談到他讀《群書治要》的體會:「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把這本書作為治國的重要參考。
《全唐文》收錄了唐太宗的《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其中感慨到:「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觀所撰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唐太宗說他年輕時喜歡帶兵打仗,沒有好好閱讀聖賢經典,所以對古代聖賢的治國之道知道的很少,讀了這部書,太宗知道了要如何治理國家。太宗命人抄寫了十幾部,讓唐朝的太子、王公大臣覽閱聖賢的教誨。
唐朝在近300年的歷史中,出現了兩個盛世,分別是「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盛世的基礎以及理政的思想均出自於這部著作。《群書治要》由日本遣唐使帶到日本後,日本的多位天皇、大臣也都參看這部著作。同樣也因這部書傳遞的治世精要,日本也成就了兩個盛世。由日本人林信敬作了一篇校正序,就特別提到這兩個盛世出現的原因,「我朝承和、貞觀之間,致重雍襲熙之盛者,未必不因講究此書之力。」意思是日本在承和、貞觀年間(約是公元834年-876年),日本社會出現了安定繁榮的盛世局面,就是因為這本書的力量所成就的。
根據日本島田翰著的《古文舊書考》稱:「《續日本後記》載:「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唐代開成三年,公元838年),天皇御清涼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稱廣公讀《群書治要》。」而日本的《三代實錄》云:「清和天皇貞觀十七年(「貞觀」是日本第56代天皇年號,相當唐乾符二年,即公元875年)四月,天皇讀《群書治要》」。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清和天皇和大臣共同研讀這部書,也是當時日本皇室御前經筵裡講解的重要經典。
日本的鐮倉幕府(1185年—1333年)第五代武將軍金澤實時特別喜歡收藏書籍。他發現了《群書治要》覺得非常有收藏價值,於是請人抄錄此書。到德川幕府時期,德川家康看到了這部書的價值,於是下令印刷了51部。到了天明元年,德川家康的一位親戚尾張藩主有感於《群書治要》治國治家的重要意義,用了5年的時間命人把書校正後,在1786年重新刻印出版(叫做「天明本」),得以在日本廣泛流傳。
從唐朝末年到清朝的一千多年,《群書治要》離奇的在中土失傳了。日本寬正8年(公元1796年),尾張藩主家得知此書已經在中國失傳,於是就送了五部給長崎海關的掌管近籐重藏,讓他轉交給中華,近籐重藏後來就把這些書交給了唐商館,由中國商人帶回國內,在雍正元年帶到了中國。一位清朝的大學者阮元,他編寫了《苑委別藏》,其中就收錄了《群書治要》。間隔一千多年後,這部著作再次傳到中國。清朝經過康熙帝的治理,開創的「康乾盛世」自有一套成功的治國之道,所以並未用在治國理政上,學者參照《群書治要》用來校勘典籍。
《群書治要》一共三個部份,第一是經,第二是史,第三是子。「經、史、子」,經是經典,經者,常也,講的是永恆不變的道理。因為道理常恆不變,所以古今通用,中外皆宜。史就是史書,歷朝歷代興衰成敗的經驗和教訓都在其中。子則是諸子百家,涉及到方方面面具體的策略。一般說的「集」是藝術、文學作品,因對治國作用不大,所以《群書治要》只選了「經、史、子」的內容。
儘管這部著作講的是治國之要,但其中的思想和理念,對現代人如何治理企業、家庭等都是一脈相通的。一部著作,能夠在兩個國度均創下盛世,這本身就是奇蹟。而這奇蹟也說明,古代的聖賢講述的治國之道,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常恆之理,是古代聖賢在明曉天道人道的真相後,總結出的治國治家治心的重要理念,傳承給後世子孫。這也正如魏徵在這部書的序言中所說,這是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闕孫謀」的經典著作。
責任編輯: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