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坤:中國向美國提供了哪些外逃貪官名單?

人氣 210

【大紀元2015年03月26日訊】最高檢察院反貪總局局長徐進輝透露,中美將就海外追逃加強合作,目前中方已經向美國提供了一份追逃「優先名單」,請求美方協助追捕,據信名單上的人都藏匿在美國。(《中國日報》2015年03月25日)

一位最高檢察院的的官員稱,中國和美國將加強在司法領域,特別是在緝拿外逃貪污官員並追回其貪污款項方面的合作。大量中國政府追逃的官員將被美國執法部門指控參與非法移民和洗錢犯罪。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反腐及廉政建設廣受海內外關注,其中熱點之一是如何將大批外逃貪官緝拿歸案。美國此前也有媒體稱,中國向美國開出的「貪官外逃名單」已超過1,000人。儘管不時爆出這樣的好消息,但由於境外複雜而漫長的司法程序,緝拿藏匿海外的貪官依然面臨重重困難,真正從美國抓回來的貪官屈指可數,而外逃貪官還在成倍增加。

據新華社報導:美國加州聯邦檢察官3月21日對外披露,攜3億元人民幣贓款潛逃美國的前中儲糧官員喬建軍及其前妻趙世蘭,被控以欺騙美國聯邦官員的手段取得投資移民簽證,並將在中國的貪腐所得轉移到美國,觸犯了轉移竊盜所得、移民詐騙、洗錢等罪名。趙世蘭已經被美方逮捕,喬建軍依然在緝拿中。負責這項起訴的聯邦檢察官還向媒體透露,喬建軍和趙世蘭或被遣返中國。

中國向美國提供了哪些貪官名單?究竟有多少貪官藏匿在美國?外逃貪官究竟捲走了多少貪腐財產?即使在反腐高壓之下,這些問題依然還是一個謎。陸續被查的周永康家族、徐才厚家族、令計劃家族以及一大批正部級和副部級貪官,其斂財的方式以及掠奪的財富,已經完全超出了常人的想像。頻頻曝光的大案要案說明,貪官轉移到境外的資產也超出了常人的想像。

2001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曾公佈,有4,000多名貪污賄賂犯罪嫌疑人攜公款50多億元在逃;公安部200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外逃經濟犯罪嫌疑人有500多人,涉案金額逾700億元;審計署發佈的消息稱,截至2006年5月,外逃經濟犯罪嫌疑人有800人左右,直接涉案金額700多億元人民幣。

還有公開資料顯示:自2000年底最高檢會同公安部組織開展追逃專項行動以來,至2011年,檢察機關共抓獲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18,487名。其中2005、2007、2009—2011年五年共繳獲贓款、贓物金額達到541.9億元。2010年1月8日,中紀委副書記李玉賦在中央紀委監察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通報消息:近30年有4,000官員外逃,人均捲走1億人民幣。

復旦大學中國反洗錢研究中心秘書長嚴立新認為,他們手頭有很多外逃貪官數據的版本,但是始終沒有統一的數據,外逃貪官捲走的資金規模估計達到萬億元人民幣。

最高法院前院長肖揚在其2009年出版的《反貪報告》中引用有關部門的統計稱,1988年-2002年的15年間,資金外逃額共1,913.57億美元,年均127.57億美元。如果按照當時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那麼外逃資金超過了1.5萬億元人民幣。

一直關注反腐的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的研究報告顯示,外逃貪官保守估計近萬人,攜帶金額不少於1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人均1億元人民幣來估算。要在國外過上比國內更好的生活,必須有雄厚的『黑金』做保障,達不到這個數額級別,他們不會選擇出去。現實情況也印證了這一點。不少貪官一人就捲走幾億元,規模相當大。這是中國腐敗形勢嚴峻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

《中國懲治和預防腐敗重大對策研究》課題組組長王明高表示,外逃的政府官員大多年齡在50歲以上。如廈門市原副市長藍甫出逃時59歲,浙江省建設廳原副廳長楊秀珠出逃時58歲,貴州省交通廳原廳長盧萬里出逃時57歲等等。「政府官員往往在臨退位時外逃。只有達到一定級別後,才有可能積聚如此巨額的不法財產。在位時,可以用權力掩飾自己的腐敗行為,一旦退位,害怕被追查,所以在臨退位時一走了之。」

外逃貪官往往與資產轉移相結合,並且是其違法違紀行為的最後一個環節,許多外逃貪官在出逃前往往已是「裸官」。外逃貪官與移居海外的配偶和子女裡應外合,將貪污受賄的大量財產轉移到了國外,一旦勢頭不對就抽身外逃。

外逃貪官潮能否遏制已成為一個涉及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問題。要遏制貪官外逃的趨勢,除了完善和健全預警機制、和有關國家盡快達成雙邊引渡條約之外,關鍵還在於扎牢制度藩籬,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讓權力運行在陽光下。最新一期的《領導者》雜誌在採訪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學者李成時,也談到了中國今後的反腐問題,李成坦言:現在的反腐,王岐山反覆說過,我們現在是在治標,而不是在治本,但是能為治本贏得時間。只有通過標本兼治,中國的貪腐問題乃至外逃貪官問題才有可能得以解決。

--轉自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習近平下狠手反腐 網傳外逃中共貪官超詳細名單
揭秘中共官員東窗事發後的逃跑方式
大陸外逃貪官級別從高向低蔓延
外逃貪官藏匿美加澳 王歧山發狠態度洩隱秘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