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中國遊客在日本熱購藥品

人氣 43

【大紀元2015年03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綜合報導)中國遊客在日本購藥是一項必須的旅遊內容,統計顯示醫藥品位居旅日熱購品之首。業界分析,中國大陸人嚴重受求醫問藥困擾。

據《華爾街日報》3月18日的報導,日本媒體Hottolink統計,2015年中國新年期間,中國微博和微信的信息顯示,醫藥品是大陸人在日本購物的最愛,即使最基本的家庭常備藥,如感冒藥、創可貼、抗過敏藥也是熱銷品。

報導說,中國大陸人受國產藥品的價格和質量問題的困擾。如果想購買進口藥品,則必須支付高價,因為很多進口藥沒有被列入大陸人的醫保範圍。

而且進口藥在大陸短缺和滯後,因為中共藥品管理部門拖延進口藥進入大陸市場的審批時間。截至2014年,有18,597種藥在等待審批,而中共藥監局在2014年僅批准70種進口藥在大陸銷售。

國外藥品質量可靠

與之相比,在日本可以買到質量好而價格相對低的藥。大陸一位藥劑師向媒體透露,日本藥品監管標準高,因此同樣採用中國原料藥的日本藥品,所含的有效成分多、雜質少,藥效優於中國國產藥。

另有一位上海媽媽向媒體披露,以感冒藥為例,從日本買的 「不僅成分讓自己放心,效果也很理想。」給孩子用藥時,有「專門的小量杯,特殊的安全瓶蓋設計,可以防止孩子自己打開瓶蓋。」成人服用日本感冒藥,「吃了不會犯困疲倦」,藥品說明上也有特別註明「即便駕駛也可安心服用」。

一直以來,中共政府藥監部門沒有具體的質量監督標準,所以本土的藥品製造商在製藥流程中,從生產設計、工藝設計、基礎研究、到劑型、雜質、溶媒等,沒有統一的具體標準遵循。

《三聯生活週刊》在2014年6月的報導中說,中國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多年不增加藥品審評核心部門的官員人數,編製固定在120人,而且真正負責審藥只有70多人。人力嚴重不足,而且管理混亂,對於各層呈報的中藥、西藥以及毒理病理和臨床試驗等審批內容,沒有具體細緻的規則程序,是「跨行業審藥,邊審邊學。」

與之相比,這種審評核心工作人數在台灣有200人,日本有600多人,歐美工作人數更多。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的負責新藥評審人員多達4000多人;歐盟負責藥品審查核心機構有500多人外加各個成員國的支持,整個歐洲共有3000名新藥評審專家。

大陸進口藥品嚴重滯後

《三聯生活週刊》在《中國人為甚麼吃不到新藥?》的報導中說,由於大陸藥監部門的限制,國外的新藥平均需要等5年左右的時間才能進口上市。這種「藥滯」現象在日本是一年左右。

造成「藥滯」時間太長與中國一直不加入國際的「人用藥品註冊技術規定國際協調會」(ICH)有關。而該組織於1990年啟動,其目的是促進世界各國「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進行藥品研發和審批上市。

報導援引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執行總裁卓永清的話說:「ICH的標準是基於科學的,和國家主權甚麼的沒有關係。」而且,「ICH的成立幫助了很多不發達國家的病人,讓他們能夠及時用到最新的藥物,中國借鑒了ICH的部份原則,但沒有真正加入這個組織。」因此拖延進口藥的審批時間。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排長龍 遊客高喊退票
中國多地健身房游泳館需刷臉才能進 引人詬病
三退聲明精選(2024/12/22)
湖南衛視、優酷爆口水戰 三次登上熱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