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2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凌妃綜合報導)隨著Wi-Fi與網絡發達與普及,加上越來越多的設備和裝置內嵌感應器與晶片,專家預測,2015年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都會呈現一股互聯熱潮,包括智能家居、連網汽車與產業營運等。IDC和Gartner說,各式各樣的東西,小到藥瓶、家電用品,大到工廠的生產設備等都會連上Wi-Fi和網絡。
人與人、物件與物件以及人與物件彼此透過網絡相互聯繫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將在2015年扮演一個相當關鍵的角色。Gartner說,「物聯網」將在2015年騰飛。有分析師還提出,所有東西都連上網的「萬物聯網」(Internet of Everythings, IoE)概念。《商業內幕》預測,到了2019年「物聯網」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35%,估計市場商機為6,000億美元。
「物聯網」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裝置市場
用戶連接網絡的方式在過去幾年內有很大突破與變化,從早期使用個人電腦的數據機撥接連線,到現在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各式移動裝置連接Wi-Fi上網。舉智能家居為例,家中的門鎖安全系統、照明設備、空調、電視與電冰箱等全部連上網絡,用戶只要用智能手機就可以操控一切。
在「萬物聯網」下的工廠,勞工可能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機器人和機器手臂,因為它們可以一天工作24小時,完全不需要休息,而且被製造出的東西完全符合標準程序。
《商業內幕》表示,「物聯網」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裝置市場,這個數字將遠大於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市場總和。此意味著無論對新創公司或是現存的科技公司而言,都是一個龐大的商機。為「物聯網」提供軟件和服務的商機,到2019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達44%。
驅動「物聯網」快速成長的因素
再過5年,有半個地球的人口將連至「物聯網」;10億戶家庭將連至Wi-Fi。人們使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移動裝置以及連網汽車(又稱:互聯汽車,Connected Cars)等連至「物聯網」。以下是驅動「物聯網」快速成長的原因:
1. 「物聯網」裝置成本持續下滑。
2. 企業運用「物聯網」提升工作效率,並研發、創新以及生產新產品。
3. 無論大型企業或是小公司都迫不及待地投入「物聯網」產業。
4. 投入「物聯網」新創公司(Startups)的資金自2010-2014年成長了10倍,從3,400萬美元到3.4億美元。
連網家居將成為「物聯網」的消費市場冠軍 但仍不普及
連網家居(又稱:互聯家居,Connected Homes)將在「物聯網」的消費市場起到主導的作用,其中又以家居自動化與智能能源為重點。連網家居多以綠能源、省電為銷售口號。
在智能家居方面,Nest Thermostat恆溫器是該領域早期的成功代表,該裝置能透過智能手機上的應用程序(App)操控及接收家中的空調設備,並傳遞訊息。
但是,到目前為止,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接受度仍不高。《商業內幕》的信息顯示,有41%的消費者認為智能家居只是一種花招而已;58%的人則說除非智能家居的功能可以再實際些,而不只是一種新穎的概念,他們才會考慮採用。此外,智能家居裝置的價格高居不下,也是另一個原因。
連網電視(Connected TV)應可稱得上是第一個成功的連網家居裝置。截至目前,已有1/3的美國家戶擁有連網電視,其中三星(Samsung)和瑞軒(Vizio)分佔市場的第一和第二名。
連網汽車來勢洶洶
到了2020年,將有1億輛新車連結至網絡,幾個大廠牌的汽車製造商已著手生產連網汽車,但連網汽車對消費者而言仍是很新的概念。對連網汽車而言,消費者最希望擁有的App是串流音樂服務。
此外,無人駕駛汽車也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即便如此,真正想擁有這種車的人還是少數。
企業將是「物聯網」的大戶
到2018年將有一半的「物聯網」用戶來自企業,從中它們將提升商業效率。有1/4的企業高管希望運用「物聯網」來管理廠房、資產與設備;製造業者則希望「物聯網」可以讓工廠運作更順暢。
產業機器人將持續為企業擴張生產的方式之一。微軟(Microsoft)使用機器人當看門警衛;倉庫機器人估計每年為亞馬遜(Amazon)節省了9億美元。一般消費者則是對家居清潔機器人有興趣。
此外,亞馬遜和DHL正在測試以無人駕駛飛行器遞送商品,還有一些能運送物資及醫療用品至偏遠地區的無人機也在開發中。美國國防部是無人機應用最廣的機構。
阻撓「物聯網」成長的障礙:網絡安全
2014年網絡安全發生了巨大漏洞,美國的連鎖賣場Target和零售巨擘家得寶(Home Depot)被黑客侵入電腦數據庫,造成顧客的金融資料外洩。此外,iCould的個資外洩、索尼影業被黑等,再次突顯企業資訊無時無刻暴露在被監視的威脅中。
IDC表示,「威脅智能」(Threat Intelligence)今年將增加,到了2017年將有55%的企業處在「威脅智能」的恐懼之下。為了保護企業數據以及提升資訊安全,到了2015年底,將有20%的監管數據被進行加密,以杜絕各種形式的「威脅智能」。此外,也將有15%的移動裝置使用具有生物特徵的辨識系統。**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