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真香港報道)年初七「人日」,長和系舉行股東特別大會表決重組方案,最終以99.75%高票通過將控股公司改成「長和」。主席李嘉誠開心見到重組獲高票通過,不過也遺憾終有一日要退下來。和黃仍需表決私有化方案,管理層指一旦被否決,股價不排除要下跌 20%。
長實股東會一如既往在李嘉誠的商業王國、位於紅磡的九龍海逸君綽酒店舉行。股東大會昨日9時召開前,李嘉誠在長子、副主席李澤鉅及保鏢等大批人士陪同下,提早到場。一入酒店,李嘉誠被傳媒問候恭喜發財,心情更靚,伸手向西裝內袋,準備向傳媒派紅包,不過被同行人員阻擋,提醒他要進場開會。
表決通過後,李嘉誠亦專程見傳媒,並表示做甚麼事都好樂觀。
視頻:長實重組方案通過 李嘉誠:終有一日要退
最開心得到股東支持
為時一個小時的股東大會上,長實管理層共回答了十多個問題。李嘉誠被股東問到長實進入新里程碑,他有何事耿耿於懷同津津樂道?他指最開心得到股東支持,「我每年拿5千元人工,無花紅,公司只給我公司車同保安。我能令長實(00001)、和黃(00013)合併,長和走向大成功路,大家來支持我,我就最高興。」
他亦沒有回應何時退休,只是指很遺憾終有一日要退休。「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有一天,我都會退休,不能長長遠遠做下去,世上可以做的事情都是有限的,這是遺憾。」不過他就感謝至今健康仍然安好。
謹慎發展 對公司有信心
有小股東問及合併後的負債情況,李嘉誠亦對公司有信心,「從來沒有面對負債太高的(情形),過去如是,將來亦如是,發展之中不會忘記謹慎,謹慎之中亦不會忘記發展。」
重組方案下一步是以換股方式私有化和黃,但比率只是0.684股,較長實低。在股東會上,有小股東質疑對股東不公平;又有股東擔心之後和黃股東會不通過,副主席李澤鉅就警告,股價會先跌20%,公司沒有變動。旁邊的李嘉誠則出來打圓場,「你不可以這麼講個市,我們沒任何事發生過」。
另外,被小股東要求在場律師解釋開曼群島公司的企業管治有何不同?李嘉誠指:「香港七成幾公司海外註冊,好大公司都是。」他又要求現場開曼群島律師回答小股東。
股東會後,李嘉誠亦專程出來面見傳媒,對於高票通過,他表示一直都有信心,不過沒有回答傳媒提問,表示會留待今天業績會再講。
獲忠實股東長期支持
參加股東大會的,不少是長年支持長實的小股東。郭生自長實上市之日就買入,2元起長期持股四十餘年,不過他對和黃換長地一股零點六八,「條氣不順」,但仍然支持長實,又說死都不會放股票,「這個股票一直都升,為甚麼要放?我死了給我兒子。」他亦不相信李嘉誠會撤資,「他仍然在香港上市,只不過是開曼群島註冊而已。」
另一個小股東婆婆買了長實十多年,就說李嘉誠信神,不認為李嘉誠重組有陰謀,「做生意沒有陰謀」。
長實午後復牌,破頂升0.5%,收152元;和黃走高0.8%,收105.6元;長江基建攀升0.5%。
瑞信:重組提升資產淨值
今次也是長和系自1997年以來第二次重組。長和系自宣佈重組以來,兩個多月來已經累計升了兩成。瑞信認為,重組可以為長實及和黃的資產淨值提升一成七至兩成。不過里昂近日發表報告指,有對沖基金有意阻撓今次和黃的交易,逼使李嘉誠提供更好的換股條件,甚至擱置重組,提醒市場留意相關風險。
至於長和系今天公佈業績,市場預計,由於低油價拖累旗下赫斯基能源的表現,和黃的基礎盈利,會較2013年略為下跌或無升跌。9間券商對和黃2014年純利預測,介乎401.43億元至513.74億元,較去年純利311.12億元,按年升29%至升65.1%。◇
外界聚焦李嘉誠遷冊訊號
身為首富,李嘉誠的一舉一動都備受關注。今年1月9日他突然宣佈重組,註冊地從香港遷至海外。分析認為,此舉對香港整體情況、市場乃至對中國未來的信心,均有深遠影響。
大陸知名投資者兼股評人黃生早前撰文稱,李嘉誠「不僅在撤離大陸,還在撤離香港」。他又表示,大量資本正在離開中國,是中國的政治氛圍發生變化,「李嘉誠的撤離,是重大的風向標,從經濟的角度分析,中國的經濟已經很危險,很難獲得更高的回報。」「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會暴跌。」
而就在李嘉誠撤資之後,報道指外企加速撤離中國。大陸《證券時報》報道指,在中國新年前夕,軟件巨頭微軟計劃關閉諾基亞東莞工廠及北京工廠,並加速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共裁員9千人。日本知名鐘錶企業Citizen在華的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已宣佈清盤解散,千餘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
而其它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都在計劃進一步把製造基地遷回日本本土;UNIQLO、Nike、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撤離中國。
《證券時報》分析指,中國實體經濟自金融危機後出現問題,與十多年來的經濟戰略失誤有關。
中國推行以房地產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導致了中國經濟嚴重失衡,因為中國經濟以出口為導向,以犧牲環境、資源和壓搾勞動力價值,來推動經濟增長,但因為成本優勢消失,出口導向經濟就失去生命力。
責任編輯: 何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