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18日電)明天是農曆大年初一,港人今年如同往常一樣,先到市場買花;買花過年是港人的農曆年習俗,所以買花,是討個吉利。
為了方便港人買花,從港英政府到現在的特別行政區政府,每年農曆年都會在九龍、新界及港島設置大小不一的市場;早些年這些市場以賣花為主,因此俗稱花市。
數十年下來,逛花市已成為港人過農曆年的重要生活部分。
這些花市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臨時設立,一般在公園或球場,時間由農曆12月24日起,至正月初一清晨6時。
一般而言,除夕前3天是花市的人潮高峰期,尤其是除夕晚上,各家庭成員吃完團圓飯後,大都會到花市買花,既祈求吉利,也為家裡增添過年氣氛。
數十年前,這些花市主要賣鮮花,且以中國花草為主,包括桃花、水仙花、劍蘭、菊花、牡丹等,以及屬於果類的桔。
但時移勢易,今天的香港花市是百花齊放,既有傳統的中國花草,海外鮮花也飄洋過海,躋占市場,其中以洋蘭最受歡迎,另有玫瑰和百合等。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些洋花早已取代傳統的中國花草,成為農曆年的過年花。
除了花類外,近10年來,花市的花愈來愈少,因為要騰出更多的空間給「乾貨」。所謂「乾貨」,是指汽球、風車和玩具等實物。
由於花市的「乾貨」愈來愈受歡迎,也不知從何開始,花市劃設了「乾貨區」,而專門賣花的區域就被稱為「濕貨區」。
近幾年來,花市又多了專門販賣本地小食的「熟食區」,供逛年宵市場的市民解饞。
在經營上,本地花市近兩三年引進更多新概念,比如有慈善團體到花市內販賣「乾貨」,作為慈善用途;另有大學及中學生擺攤,體驗謀生之道,部分甚至獲校方資助和鼓勵。
此外,不同政見的黨派也搶進花市,販賣諷刺時弊的創意產品。
不過,本地花市並非隨意進入經營,食環署每年都會為各攤位進行公開招標,價高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