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岱鋼、陳冠宇 旅日挑戰自我

人氣 9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原彰綜合報導)陽岱鋼與陳冠宇日前出席「MAZDA台日高中棒球交流計畫」中的名人激勵講座,暢談生涯心路,他們皆是學生時期旅日,苦練球技之餘,還得面對台、日 文化差異,憑著挑戰自我的精神,逐漸嶄露頭角。走過那些年,血淚化作寶貴經驗,兩人盼藉著自己的故事鼓勵年輕朋友,堅持不懈挑戰自我,也盼將挑戰者精神傳 承給旅日後進與球迷。

小學三年級與棒球結下不解之緣的陽岱鋼,那時看著兩位胞兄陽耀勳與陽品華於球場上揮灑汗水,好生羨慕,他表示,因為兩個哥哥都打球,父親希望家中有會讀書的小孩,也因此反對他打棒球,但總按耐不住自己的棒球魂,「我知道自己還是喜歡棒球!」

國三畢業後,陽岱鋼選擇離開家鄉,遠赴日本就讀福岡第一高校,他表示,「我高一時跟教練說想進日本職棒,在日本離夢想很近。」教練開出了條件,第一是不能帶手機、第二是不能交女朋友⋯⋯

初到日本求學,人生地不熟,陽岱鋼除了得磨練球技外,文化差異也造成莫大壓力,他表示,日本人很重視學長制度,有很多的規矩,且同儕間的競爭相當激烈,「我那時的球技與當地選手有不小的差距,如果不努力,很難被認同。」

打下紮實基礎 等待時機展翅

因此,陽岱鋼捨棄貪玩與安逸,課外時間幾乎全神貫注在訓練,一天只睡4個小時,早上5時晨操、6時晨練,課後練球,準備好學長的晚餐,再進行夜間訓練,就寢前抽時間學習日文,這樣日復一日。

至今,陽岱鋼仍難忘那段成長前所需經歷的苦痛,他表示:「就是因為辛苦,才能養成紮實的基本功。過程中想法漸漸變得不一樣,心臟變得更加大顆。到日本讀書對我的人生帶來的幫助很大。」

高中畢業後,陽岱鋼順利進入日職火腿隊,但對他的考驗並未結束,陽表示,在二軍待了5年,腦中時常想,會不會生涯再過幾年就結束了。為尋求一軍舞台,放棄熟悉的內野,轉守外野,陽岱鋼表示:「球團對我還有期待,把內野手套丟了,從零開始學,才發現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付出相當大的心血後,如願登上一軍,但陽岱鋼只因為出賽時的失誤,就再被下放二軍,他表示,挫折感相當重,比賽時的一顆球、一個揮棒、一個守備動作,都會影響到自己在球隊中的位置,壓力很大。

不過,這讓他在心智上有所領悟,「人總會有失誤,失敗才是最大的鼓勵,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很多運動員不敢接受失敗,但只要退一步思考,再踏出新的一步,其實會是個加分點。」

為家人著想 保護自己不受傷

奮鬥至此,儘管已站穩一軍,球場上拚盡全力的陽岱鋼,也得挑戰每名職業運動員幾乎都得面對的傷痛問題。今年5月,他在與樂天金鷲的賽事中撲壘不慎,左手骨折休養近1.5個月,連帶影響整季表現。

而現在陽岱鋼顧及妻、女的感受,改變場上的心態,他解釋,儘管不願失去個人打球的風格,也想求表現,但如果自己不幸受傷,家中變得沒有依靠,老婆心理上的承 受是最大的,因此他現在做每件事情前,都會想到家人,不再自私,「我進入職棒後,最大挫折不是棒球,而是不能當一位好爸爸,多陪女兒。 」

蟄伏多年 終於發光發熱

與陽岱鋼不同,陳冠宇在台灣念完高中,大學二年級展開旅日生涯,不過遇上的挑戰與陽大相逕庭,陳冠宇表示,日本的棒球訓練與台灣完全不同,作操與跑步訓練量大,練球時全神貫注,相當地辛苦,開始很不適應。

至於語言障礙上的克服,陳冠宇則是笑著說,剛到日本依賴學生翻譯,不太在意日文的學習,拖到第二年才開始重視,陳表示,「我那時想說成績比較起伏,想說把日文學好未來赴日旅遊有優勢。」學習動機讓在一旁傾聽的陽岱鋼會心一笑。

2011年加入橫濱DeNA體系,陳冠宇起先不受到重用,仍盡心盡力度過球季。他表示,自己那時身體的力量與強度還不足以當職棒選手,投完一季身體相當疲憊。真正地挑戰,是他在秋季聯盟時發現手肘有撕裂傷,陳冠宇說,起先打算以復健方式解決,後來發現得動手術。

談到當下心情,陳冠宇說,其實他很惶恐,一度想放棄、回台灣,不過最後下定決心開刀,很感謝球團妥善處理合約細節,並承諾等他回來。而他利用復健時期,把身體練壯、肌肉量作足,陳表示,「我那時想,回到球場後一定要站穩一軍,投滿一整季!」

事隔2年,傷後復出的陳冠宇重返投手丘,儘管感到陌生,腦中千思百緒,擔心表現不如預期,皇天不負苦心人,順利拿下了勝投,收下努力後的成果;2014年7 月16日,陳冠宇首度站上一軍投手丘,面對廣島隊,開賽連投6顆壞球,共投3.1局丟4分退場,讓他印象深刻,陳冠宇說,對手主場氣勢讓他身體施展不開, 體會難忘的失敗。

後轉戰千葉羅德海洋隊,陳冠宇在今年6月11日與中日龍的比賽投出6局僅失1分的成績,拿下一軍首勝,明年持續挑戰最佳成績。**

責任編輯:高小虔

相關新聞
昔改練外野 陽岱鋼:丟掉手套從零開始
宋家豪展開旅日生涯 明年目標上樂天一軍
黑田博樹年薪6億日圓 日職最高價
松田宣浩棄大聯盟 換日職最高年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