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腳步】

石雲:笑看對古人的誤解:「刑不上大夫」

人氣 354

【大紀元2015年12月24日訊】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名叫季札的人出使魯國,路過徐國。徐國的國君看上了季札身佩的寶劍,臉上露出了非常喜歡的表情,但礙於情面難於啟齒。季札本想把寶劍贈送,但出使魯國需要佩劍禮節,便在心裡許諾:等出使歸來,一定把劍贈送給徐國國君。

一年後,季札從魯國回來時,徐國國君已經去世。季札為了實踐自己心中的諾言,就把寶劍送給徐國的繼承者。新的國君因為沒有先君遺命,不敢接受寶劍。

季札說:「上次同徐國國君交談時我未贈劍於他,是因為我還有出使魯國的任務,但在我心裡卻早已將寶劍默默地許給了徐國國君。既然答應了他,又怎麼能因為徐國國君不在,就欺騙自己的良心呢?」於是,季札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柳樹上。這就是「季札掛劍」的故事。

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古人的心態。季札當時是與孔子齊名的聖人君子,只是心中默許的事都要去實踐。同樣,古代一些原本非常好的說法,現在也會是同樣的命運。

比如,《禮記》中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現代有些人把這當成是「高官即使犯法也不會治罪,不必與百姓講道理」。這樣的理解是偏頗的,主要是一種現代心態所造成的。

其實,古人崇尚的「道、德、仁、義、禮、智、信」,用仁義教化治國。像季札這樣的人,遇事自省是一種常態。那時的人,道理和法規是用來對照自己的,而不是用來為自己脫罪的。

當時,當上高官大夫,其德行標準的要求自然是非常高的。「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是如果高官大夫犯了罪,治罪不去使用刑罰;但帶罪的大夫,由於自慚形穢、沒臉見人,一般都會自裁自罰。要等到賜劍賜酒,那已經是一種不知廉恥了。所以,「刑不上大夫」,這種自我了斷的處罰其實比上刑打板子要嚴厲的多。

到了現代,「刑不上大夫」變成一句高官自我保護的免罪牌,那就走得太遠了。當人們把情理和法規當成自己牟利的工具時,就到了禮崩樂壞的末法時期了。幾千年之前,周朝成康之治時,周禮教化,大夫大官就不用說了,連庶人都無一犯罪,40多年間監獄全是空的!這樣的事,以今天現代人的心態,也是難於理解的。

責任編輯:王曦

相關新聞
李青秀:讀《西遊記》的思與趣 (6)
欣愉:古人這樣生活之百衲——節制與惜物之美
李青秀:讀《西遊記》的思與趣(7)
欣愉:古人這樣生活之精彩傳奇的狀元(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