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昱翔
地圖為我們的記憶增添圖像,讓需要背誦起來的內容,不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一定要背的,是地形(山、河、海、高原、盆地等)和洋流(洋流其實都是用它附近的地名命名,所以很簡單)。因為山川是天然的,最容易跟當地民族的生活模式,以及文化產生關聯。國名和位置,除了巴爾幹半島和中南美洲,勉強可以不太熟,非洲可以淡化處理之外,其他國境都要了然於胸才行。首都和重要城市,等身經三年百戰考試就會清楚了。
至於上面說的區域,為何可以稍微鬆懈,那是因為台灣的位置。我們身處在亞洲一隅,如果我是希臘人,肯定小學就會知道巴爾幹半島,包含島上全部的國家,以及賽普勒斯在哪裡,甚至哪裡發生怎樣的內亂……。
國中的時候,地圖我都會自己畫一遍,會把地形、山水、國家、城市,甚至一些當地特色的小重點,全都寫上去,反正自己看得懂就好,如果搞得太亂,我就重畫,保證有用。
想像和關聯法交互運用—地理
地理其實是所有科目裡面,時事考最多的。區域地理教給我們的,幾乎都是當代的事,一個地方的地形氣候,不會隨便變,文化演進也會有脈絡存在,這些其實都是常識,只是把Discovery 或冒險王之類的節目內容,濃縮之後告訴同學,而所有的分類法則或研究工具,只是輔助我們歸類這些資料。
這些常識,經過分類和地理的包裝成為考題,但最終還是要回歸當地基本的環境與文化,例如,我們從國中就把乾燥氣候分兩類,降雨量250mm 以下是沙漠氣候,250mm-500mm則是草原氣候,那之上就是溼潤氣候了;曾經有個考題降水量有三百多,但蒸發比降水更多,所以答案還是沙漠,這很合理,因為它擺明了缺水,如果是我大概也會錯吧。當題目把學生往死胡同裡逼時,就要用活的常識應對它,把我們認為正確的東西選出來,不要被課本給的既定規則影響,對於整個地理的吸收,應該會比較好吧!
地理也頗需要想像力,但比起歷史又具體得多,較容易與照片、影片等各種媒介紀錄相呼應,看了課本的照片之後,我會把那些景色填進心中的地圖裡,例如想像山腳下的綠洲,真的孤立在大沙漠裡,加上課本裡坎井的水源模型,把它們結合在一起,如果那裡盛產一種礦,就試著去想像整座城市,充滿那種工廠的畫面,想像的畫面跟真實肯定不一樣,但起碼我是用相關的資訊,勾勒出一個地方的樣貌。
一個人可以體會的實在有限,小說帶領我們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地理則是滿足我們進入不同異域的旅行。
每聽到一個新的歷史事件,甚至新聞時事,你都可以在地圖上,指出它的位置和移動軌跡,並且了解事件的前後,發生的始末。例如「附近」的國家發生什麼事,因而促成事件的爆發,或促使、牽制這個國家的行動。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所有地形、國家、首都全部都需要死記,但隨著課程的進度,或複習的方法改變,所有歷史事件和文化現象,就像是被填進去骨架經緯裡面,而不再是遙遠的片段。
不要氣餒,我們總是會需要比教科書多一點的知識和常識,以應付考題嘛(哈哈)。如果不先做這些功課的話,當然還是能把東西都學好,只是得學一塊拼一塊,比較難掌握一點。
─ ─摘自:《原來,這才是溝通:用愛堆出滿級分》博思智庫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