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1月30日報導】(中央社巴黎30日綜合外電報導)來自190多國的談判人員11月30日起聚集巴黎召開氣候會議,目的在達成新的全球氣候變遷協定,以期強化國際抗暖化的舉措。巴黎氣候會議的內容及具體目標如下:
●什麼是COP21?
各國政府自11月30日至12月11日聚集巴黎開會,共同協商新的全球氣候變遷協議。會議正式名稱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1)。
這次談判起自2011年南非德班(Durban),新的全球協定可望納入降低溫室氣體的承諾,因應氣候變遷影響,提供協助給需要的國家。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又是什麼?
1992年通過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是政府間協定,訂定長期目標(避免人為介入氣候系統的危險),設立指導原則,所有國家提出削減或避免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巴黎協定將界定各國2020年後如何執行他們對UNFCCC的承諾。
●巴黎協定與京都議定書會有何不同?
京都議定書是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架構下,於1997年談判達成的協議。京都議定書僅對已開發國家訂定排放目標,成為美國不參與的藉口。而巴黎協定可望納入各方減排的承諾。京都議定書訂定的目標有法律約束力,巴黎協定下的各國目標則未必。
●協定會達成限制升溫不超過攝氏2度的目標嗎?
2009、2010年分別在丹麥哥本哈根與墨西哥坎昆(Cancun),與會政府設定全球增溫不超過工業時代前攝氏2度的目標,巴黎協定很可能再度確認攝氏2度的目標,並可能以更為行動取向的用字說明此目標。
根據監督氣候增溫的1項聯合計畫「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獨立分析的結論,各國如完全落實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可能導致增溫攝氏2.7度;但若不執行,增溫會高達攝氏3.6度。
●在此情況下,巴黎協定如何提高各國意願?
巴黎協定預計提出可長可久架構,指引全球未來數十年方向。許多國家政府支持應納入要求各國定期談判的條款,可能訂每5年,返回談判桌修改他們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或提出新目標。目的是每隔一段時間持續對各國施壓,隨時間演進提高減碳目標。
●巴黎協定是否具法律約束力?
是的,此協定將被視為國際法之下的「條約」。然而各國政府尚未明確訂出哪些部份將具法律約束力,此議題將影響美國和其他關鍵國家是否簽署。包括美國等若干國家反對以法律約束,要求各方「實施」或「達成」各自國家自定預期貢獻,巴黎協定很可能不會列入這一條款。
●巴黎會議之後呢?
協定將列出生效的條件,很可能會需要全球排放量占特定比例的一定數量國家來正式批准。由於巴黎協定將訂定2020年後廣泛的氣候架構綱要,進一步細節留待未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會議決定。同時,各國也須訂出國內政策,落實國家自定預期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