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1月27日訊】最近自己創業生意不太好,心裡有些煩悶,於是週六,受好友之邀,我們全家乘早上10:10分的火車到烏普薩拉度假放鬆。
一大早,就把孩子們叫醒,洗洗刷刷,吃吃喝喝的,出門時已是9點15分,45分鐘後才趕到火車站。急急忙忙把女兒剛抱上車,車門就關了,看著車窗外飛逝而過的風景,心裡還挺得意的,每次坐車出遠門都是如此驚險卻又如此幸運。
說是遠門,其實,從斯德哥爾摩到烏普薩拉也就40分鐘,和朋友談笑間火車已到站。烏普薩拉是瑞典第四大城市,位於斯德哥爾摩北面,相距約70公里。聽好友介紹說,這裡人口只有20萬。烏普薩拉是瑞典的宗教中心,是多位國王的加冕之地,也是聖人們過世後的長眠之地。北歐最早的天主教堂烏普薩拉大教堂(Domkyrkan)便是坐落在這個城市。參觀大教堂時,一進入那個挑高的禮拜廳,就讓我震撼,整個教堂就好像是神的世界,虔誠的信徒在此禱告,感覺人是那麼的渺小。
我們繞城走了一圈,發現這裡的很多城市建設都像是藝術品,古樸、典雅,讓人流連忘返。烏普薩拉同時也是一座大學城,斯堪的納維亞和北歐最古老的大學之一——烏普薩拉大學就在坐落在這裡。烏普薩拉大學成立於1477年,至今也有500多年歷史了。烏普薩拉大學所培養的傑出科學家包括髮明植物命名系統的卡爾.林奈(Carl von Linn□)、攝氏溫標命名者安德斯.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發現了淋巴管的接觸醫學教授奧洛夫.魯德貝克(Olof Rudbeck)等等,還有八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烏普薩拉大學。
在參觀完烏普沙拉大學後,已是下午2點,飢腸轆轆,孩子們也餓得不行,於是找了一家中餐館吃自助。老闆待客很熱情,聽到他和服務生講粵語,頓感親切,就主動和他聊了起來,沒想到居然和我還是同鄉!他很高興,說他父親49年時就從大陸到了香港,他是在香港出生的,只回家鄉一次認祖宗,97年他移民到了瑞典,此後再也沒有回去過。
問他在這邊開餐館辛苦嗎?他點點頭。也許因為是老鄉,又正好已過了午餐時間,客人不多,於是他打開了話匣子,講了自己早年如何奮鬥的故事。他告訴我:「剛創業一定要能吃苦,還要勤勞,最重要的是把瑞典語攻下來。」他說他花了5年的時間才學會瑞典語,語言關過了自己開店才能和客人溝通,有溝通才有固定的客源,他家客人很多都是10年的老顧客了,收入基本都靠他們。我問:「那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做到你這樣的成績啊?」他回答:「苦難是有的,但面對苦難,要選擇迎難而上,我們只有透過苦難,才可知自己的才能和意志,所以你千萬不要怕吃苦,俗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嘛。」
在返回斯德哥爾摩的火車上,我一直在思考同鄉老闆的話,是啊,漫漫人生旅途,與人相伴的,並非都是鮮花和掌聲,往往也會有意想不到的苦與難,就看我們如何善待了。想想當年范仲淹若不是因言變革而遭貶,再臨岳陽樓十次,怕也難寫出千古絕唱《岳陽樓記》吧。
如此說來,苦難會促成傳世之作問世,會帶來意外的「補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豈不應該感謝苦難?
真想謝謝這位同鄉老闆!#
責任編輯: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