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才上高中一年級時,我坐在最後的一個位置,那時正在發新課本,而我總是拿到最後的一本,其實只要沒有破損、缺頁的,我都可以接受,因為重點是在學得好不好,而不是課本是否新穎,所以不那麼在乎。
當我瞧見前頭的同學拿著兩本書掂衡著好壞後,然後頭也不轉地將封面破損的那本往後遞時,老實說,心裡有那麼一丁點的不悅,因為有個「為什麼我就那麼倒楣?」的氣憤在心底竄起。
這種氣憤小璇最了解,因為今天午餐的麻婆豆腐量少又搶手,輪到最後一位盛菜的同學時,餐桶早已見底,我在準備室裡聽到了小璇的指責聲時,趕緊出來一探究竟,小璇生氣地說:「有些人明知道今天的豆腐很少,又盛很多,都沒有為後面的同學著想!」
我覺得小璇的生氣真有道理,我安慰她,並請她把語氣和緩一些,因為有同學不知道要盛多少才適量?有的人也沒有多想,所以,這件事值得探討與學習。
此時要是有人能想到可以到隔壁班分一些過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可惜也只有老爹想到。當我從隔壁班端來一些豆腐,幫不足的同學添加時,也順道瞥瞥其他同學的豆腐,其實分量都還好呀!我想,孩子們都不是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慾,而不顧別人肚子的,因為當天的菜量真的少呀!
當省思了整個事件的經過,我告訴孩子這就是一件值得學習的課題,下回遇到相同的狀況時,也許孩子們就可以學會每個人先盛半勺,確保每個同學都可以盛到菜,若還有剩餘,想吃的人可以再多一趟,這樣,不但學會為後來的人著想,更懂得應變隨時發生的問題,也是孩子們都該學會的生活應變能力。
社會上,我們常看到有人插隊,為的就是不想當最後的人,因為最後的人往往吃虧,這是功利社會的冷漠現象;但我們也常看到有人禮讓,給不方便的人優先,我們也因此而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多美好!
至於師長要營造什麼樣的班級氣氛,那就得教育好孩子,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美意,只要我們輔導正確,就算事發的當時有那麼一點不足,但只要教導好孩子,把不足填滿,就完好了。
我告訴孩子們營造一個懂得彼此關心,為彼此著想的班級,才會讓我們擁有快樂的童年時光,長大了,也會自然成為一個為人著想、為社會增添一股暖流的人,這多美好呀!
老爹小嘮叨:
每個人都有機會當最後的一個人,吃虧了無妨;但要是得了別人的體貼,就該感恩,並把美好傳遞下去。◇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