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碇內尖景觀砲台步道

作者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163
標籤:

碇內尖位於基隆市暖暖區,山頂視野良好,可以遠眺基隆港外海及基隆嶼。

碇內尖也擁有一處清代的古砲台遺址,使這座山不僅具有自然景觀,同時也擁有歷史遺跡。

以往登碇內尖的路況不好,須拉著繩索攀爬陡峭的山路,因此除了登山客,少有外來的遊客造訪。

兩年前,碇內社區發展協會集合社區居民,以互助自力方式,鋪設一塊塊的石板,建造了一條從觀音堂登碇內尖的登山步道。 步道完成之後,碇內尖也由冷門的山徑而成為一條適合大眾造訪的景觀步道,約20分鐘的路程即可輕鬆登頂,欣賞海天美景或憑弔歷史遺跡。

週日下午三點鐘,暖和的天氣,我來到暖暖,走訪這條新整建過的小步道。開車從暖暖的碇內街走到底, 過幸福華城之後,即接東勢坑產業道路。狹窄蜿蜒的山區道路,盤桓而上,上行約二公里,右側路旁出現一座鐵皮屋棚, 左側路旁有一水泥石階步道,入口立有標誌牌,寫著「龍門山觀音堂 碇內尖景觀砲台」這裡就是碇內尖新的登山口了。立牌的單位是「東暖早起關懷協會」。

觀音堂。登山步道就位於廟旁。(圖片提供:tony)

從登山口拾階而上,穿過一小片樹林,來到稜上,視野豁然開朗,遙遙望見基隆嶼及基隆外海。

左側有小空地,闢墾成小農圃,循稜線取右行,觀音堂就在不遠處,廟埕有近十位民眾正在聚會,泡茶聊天。

新的登山步道就在廟的右旁,旁側還有正在施工中的工事。路過觀音堂,聽到他們正在討論步道工程的事,想必是社區協會的志工們利用假日閒暇來到這裡開會討論事情。

不便打擾,打聲招呼之後,就由觀音堂上行。一起登便是陡峭的石階路,因為鋪了石板,所以登爬變得便利。 上爬約百階,山路稍為趨緩,接著又是約百階的陡坡石階,之後登上主稜,轉為平緩的土路。 右側有山徑來會,是昔日登碇內尖的山徑,可以通往龍門山登山口。

沿著稜線土路續往前行。這段稜線山路,寬闊平緩,沿途還設有座椅,這段山路頗為幽雅,從林間空隙處,俯瞰剛才經過的觀音堂。 才短短幾分鐘,便已登高至此。不久,又爬一段石階上坡路,便抵達步道終點的碇內尖砲台。

碇內尖砲台。(圖片提供:tony)

碇內尖砲台遺址僅是用簡易的石塊砌造,圓狀的垣壘,長條狀的塹壕,雖然只成殘跡,遺跡的輪廓仍明顯可見。

砲台所在的山頭,視野良好,山腳下高樓密屋,就是基隆河畔的碇內社區。

基隆河的對岸是紅淡山、月眉山,過山之後就是基隆市區,更遠處就是茫茫海天了。

山頂附近設有石板座椅,環境潔雅,應是志工辛苦維護的成果。輕鬆登頂,便有餘力及時間,可以從容觀覽風景及砲台遺跡。 碇內尖砲台,或稱「碇內砲台」,建造於清代光緒十年(1884)的清法戰爭期間。當時法軍佔領基隆, 又企圖從基隆攻向台北。清軍結合民間的義勇,防守於基隆外圍,在各個山巒稜線,修築陣地及塹壕,以阻擋法軍的攻勢。 清法兩軍因此對峙於基隆河兩岸。最後兩國議和,戰爭以和局收場。

居於內陸河流上游的暖暖,在這場戰爭中,成為烽火前線。暖暖地方人士招募義勇,以保鄉衛土,讓法軍始終無法突破基隆河防線,寫下暖暖光榮的一頁歷史。

隨著戰爭結束,當年沿著山稜興建,長達數公里的塹壕及陣地,歷經歲月流轉,便漸漸堙滅於山林裡。清法戰爭,轉眼已是一百三十年的歷史往事了。 回想起我初次造訪暖暖尋訪清法戰爭歷史遺跡之時,忽焉已是十年前的往事。探訪碇內尖砲台,流連徘徊遺跡處,人生的感懷並不小於歷史的懷想。

碇內社區發展協會志工整修築碇內尖砲台步道。(圖片提供:tony)

循原路折返,返抵觀音堂,與社區協會的人再次打招呼。我表達了感謝與欽佩之意,由於社區志工們的付出, 使碇內尖成為一座容易親近的山。

於是與協會的人聊了起來。負責鋪造步道的一位先生說,這條步道總共用了395塊石板,一塊塊扛上山鋪設, 總共花了四個月時間。目前觀音堂旁還正在整埋施工中,以後來訪時,登山步道會更為完善。我聽了頗為感動。

這些年來,我走過不少新的登山步道。有時地方人士爭取政府撥預算,建步道,然而完工後卻無經費或人力續做維護。 步道新建,設施完善,一、兩年之後,損壞失修,雜草叢生,使人卻步。

如此政績,乍看亮麗,而轉眼之間,已為陳跡,實則是浪費民脂民膏,不如民間志工愛護鄉土,主動積極, 能夠持續以恆的維護自己所建設的步道。

我這麼說,其實並沒有指責政府的意思,而是認為有些事務,由民間來推動,會更有效率,而且能夠持久。 社會事務,千頭萬緒,若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交由政府來執行,則勢必得組織一個大政府,才能有如此大作為。 而大政府需要千稅萬稅,才能順利運作。羊毛終究出在羊身上,所以不如由羊兒自己來運作的效果更好。

協會的這位先生說,歡迎我下個月(九月)再來登碇內尖。他說天氣好時,可以望見基隆外海遠處的花瓶嶼及棉花嶼。 我好奇詢問,為什麼要九月份才看得到?他說因為季節的關係,九月時的海平面較低,島嶼的陸地會高出海面較多, 所以就可以望見基隆外海這些難得可以一見小島嶼。

旅行可以增廣見聞,由此可見一般。順便記錄此一資訊,以供山友們參考。

旅遊日期:2014.08.24

旅行地圖(圖片提供:tony)

責任編輯:施宜葆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www.tonyhuang.idv.tw/@
【路程時間記錄】
登山口→20分鐘→碇內尖砲台
【附近景點】
碇內尖砲台步道附近有一條很大眾化的粗坑口步道,兩條步道可以連走。從粗坑口步道終點,取左行,續行上東路(上東勢產業道路), 即可接東勢坑產業道路,來到碇內尖觀音堂登山口,兩個登山口相距約600公尺,沿途產業道路平坦好走,途中有觀景台可以休息及眺覽風景。
東勢坑產業道路。鐵皮屋棚對面路旁為碇內尖登山口。 (圖片提供:tony)

水泥石階路上行,穿越一小段樹林。 (圖片提供:tony)

隨即抵達稜上,遠遠望見基隆外海的基隆嶼。 (圖片提供:tony)

陡峭的山路,鋪上石階,又有拉繩,路況變得良好。 (圖片提供:tony)

抵達主稜,山路變得寬闊平緩。(圖片提供:tony)

抵達碇內尖砲。附近設有座椅,週遭環境潔雅。(圖片提供:tony)

碇內尖砲台遺跡,殘垣輪廓完整。(圖片提供:tony)

砲台附近的塹壕遺跡。(圖片提供:tony)

俯瞰山下的碇內社區,中間是基隆河,對岸是紅淡山、月眉山連峰。(圖片提供:tony)

基隆嶼(鏡頭拉近)。 (圖片提供:tony)

基隆山(鏡頭拉近)。 (圖片提供:tony)

五分山(鏡頭拉近)。 (圖片提供:tony)

基隆外海(鏡頭拉近)。 (圖片提供:tony)

基隆河(鏡頭拉近。紅色拱橋為慶安橋。)。 (圖片提供:tony)

相關新聞
花蓮紀行(五):松園別館
花蓮紀行(六):新城天主堂(新城神社)
花蓮紀行(七):燕子口步道.太魯閣峽谷
北市士林.溪山百年古圳步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