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南隨筆】法國,改變了我!

人氣 342
標籤:

1. 何謂法國浪漫
從法國留學回來之後,當大家知道我是留法的,我會聽到各種不同對於法國的刻板印象。首選的當然是法國人很浪漫。其次,法國人的獨特魅力。但是卻有很多人表達出他們認為法國人歧視外國人,也常因為這點受到無限的傷害,當她們知道我是留法的,一定要說出這個傷害。

「浪漫」,每個人對於這兩個字都有各種不同的想像。我所知道的「法國巴黎浪漫」是經過精密計算,超過400年的經營所營造出來的浪漫,其建構者從弗朗西斯一世、路易十四一直到戴高樂時代,甚至戴高樂之後每位總統對於法國文化傳承的堅持。這個堅持是經過精密計算,理性考慮所營造出來的具有數學、邏輯、美學的浪漫。參觀過羅浮宮、凡爾賽宮的都可以觀察到不僅是建築物,甚至庭園設計,都是井然有序,層次分明,完美的搭配各種不同的元素,所呈現出來具有美學的浪漫元素。巴黎的城市建設也是經過拿破侖時代全面修整,才形成目前所建的巴黎樣貌。至於台灣人所幻想的「混搭」若非經過長期間的美學素養訓練,「混搭」可能成為「亂搭」而不自知。

很多到過法國的朋友都認為法國人擁有個人的獨特魅力,法國人雖然不都是俊男美女,但是因個人特色所散發出來的魅力幾乎無人可擋。法國對於人的教育不是一致性,統一性,而是追求自我的獨特性。法國的女性最害怕的是不能在男士面前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文化素養不夠無法對談與對話。至於外在,對於法國女人而言,就是忠於自己,不忠於流行,這也是巴黎時尚永遠引領風騷的重要因素。法國男男女女的基本穿著,都是兩三套材質上等服裝,利用絲巾、飾品、領帶與襯衫不斷變化出新的風貌,展現自己獨特的風格。我的一位法國男性朋友的服裝,最多的就是「襯衫」。若看過CoCo的電影就知道,她如何憑其過人敏銳觀察,為女性設計出體貼卻別出心裁的服飾,詮釋她眼中獨到的女性美。

回到對於法國的刻板印象與親身經歷(被歧視..受傷…)完全是因為無法理解對方的文化而以自身的文化去思考他國的文化。例如,「入境隨俗」這個耳孰能詳的成語不就是說到了別國,必須以他國的禮儀來行事,就像當外國人來到台灣,對於他們的行為是否有同樣的期望(姑且不論台灣人向來對於西方外國人過於熱情的習慣)。我想出國之前,需要好好瞭解對方的文化,才可能玩的盡興。簡單講,我會讓這些心靈受到傷害的朋友瞭解自己的問題在哪裏?要先檢討自己。

2. 留學之路—凡事自己來
大學畢業,工作三年之後,我希望去看看世界,瞭解西方文化。毅然決然,先告知父母,讓父母有個心理準備,同時自己開始存錢,來年辭掉工作,出國唸書。

首站–法國東部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選擇這裡的原因是想在華人少的地方讀語言學校。相較於有些留學生到海外留學,幾乎都是找代辦或者親朋好友一起幫忙安置留學生活。我心裏想自己要在國外獨立生活,一切都靠自己,自己一個人買了單程機票,搭上飛機來到這裡,一到機場想辦法來到火車站,住進一家飯店,開始找房子,那時候才警覺到自己在台灣學的法文一點都不管用。很幸運地找到一間小而巧的房間,房東很和善。在我到法國BNP開戶的時候,由於這裡的東方人比較少,負責的小姐不願意讓我用護照開戶,於是,我找房東想辦法,終於開戶成功。即使到了南法唸書,找學校,找房子也都不求他人,一切自己來,這樣養成的一個壞習慣就是太獨立了。

第一年的法國生活--如魚得水。
念語言學校的時候,加入短期話劇社,主要是要練習法語及膽識。當年的聖誕節,我們排了一出短劇表演,隔天我語言課堂老師非常驚訝,對我說: 「你的聲音大到站在後排椅子都可以聽見,發音也很清楚。」發音是經過話劇社同學校正,算是字正腔圓,每個字都可以聽清楚。在話劇社的時候,老師也對我們進行肢體訓練,我瞭解我心手不一的問題,直到前兩年,我開始學習舞蹈想要修正這樣的問題。

一年語言學校的時光很快過去,我開始思考選擇系所的問題,在藝術考古史與民族學這兩學科,選擇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大學就讀藝術考古所。選擇藝術考古史的原因終於在2012年得到解答,只能說,終於理解自己為何在沒有任何西方文化背景之下,選擇這麼古老的科系就讀。

3. 法國城市之美如同法國女人般各具特色
德法兼備的史特拉斯堡。史特拉斯堡位於法國亞爾薩斯區,也是法國小說家阿爾豐斯.都德於1873年發表的名作《最後一課》發生的地點。1870年德法戰爭,法國失利,法語老師在亞爾薩斯與洛林要交給德國前一天所上的法語課。當時的法語是法國上層階級語言,在這個地方活用語依然是本地的亞爾薩斯語。那一天正是法國政府要將亞爾薩斯與洛林交給德國的前一天。

由於政治地緣的關係,在歷史上,法國與德國多次佔領與治理史特拉斯堡,也就是這樣的境遇史特拉斯堡保有法國浪漫以及德國精確。何處可見呢?德國的精確節奏表現在行政體制與辦事效率上,以我申請法國居留證的經驗,在這裡辦理時間約7個工作天,當我搬到南部的普羅旺斯,則需要兩個月以上的時間,後又為了國籍問題,我找了外事警察局去溝通協調,又延宕了兩個月,才給我正確版本。
當年感受不深,但回國陸續接觸與閱讀資料之外,更瞭解史特拉斯堡人文主義的層面,擁有長期的高等教育的歷史,結合法國和德國知識份子的傳統;以及在國際上所佔有重要的位置。史特拉斯堡與比利時布魯塞爾一樣,駐有歐盟許多重要的機構,最重要的就是歐洲議會。我的朋友常笑我,當初沒有繼續在這裡讀書是錯誤的選擇,但,人一旦選擇了,路就不一樣,南法依舊有南法的風光,我的人生道路依舊一路風光明媚,精彩萬分。

史特拉斯堡是一座中型城市,從住所出發沿著河岸走20-30分鐘可以到大學附屬的語言學校。那年的冬天是歷年來最冷的一年,零下15度,走在路上,冷冽與乾燥的空氣迎面而來,似乎就是另一種享受與體驗。幸好法國室內都有暖氣,只要快速進入室內,那又是另一種溫度的體驗。

若要說法國城市美的地方,吸引人的地方,在於法國人知道怎麼經營她們的生活方式,她們的居家環境,很少請人來整理,因此,沿著河岸、街道散步的時候,可以欣賞每戶人家怎麼樣佈置與設計自己的庭院、陽台,各具各種不同的特色,凸顯每家的特性與風格。

有人說過一座城市若有了河,可以增進城市的氣質,史特拉斯堡中心被兩條運河包圍。最後匯聚到小法國區(le petitFrance)附近保留4座古塔中世紀廊橋(Ponts Couverts),這裡集合了美食,美景,是觀光客必來造訪之地,每到了夏天,橋上會放煙火,沿岸擠滿了觀賞的人,看著片刻的煙火消逝在黑暗中,一天才算是結束。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裡的交通建設,有電車,有公交車,有腳踏車專用道,有行人專用道。一座城市對於居民的尊重程度,從它的腳踏車與行人專用道可以看得出來對於人的尊重。台灣的在位者通常以汽車當作是代步工具,自然而然只想到汽車階層的人,完全忽略到行人的使用權,即使在台北市的UBIKE非常便利,往往看見的景象是行人與腳踏車族爭行人道,雙方都不痛快。在某種程度台灣在整體建設與公眾思想還是很落後的,不禁想到德國總理梅克爾下班後與公眾一起排隊買菜的行為,這樣身份地位的人可以這麼平民式的生活型態,那才是真正所謂「人」的生活。

平常,我們喜歡週末搭公交車去德國小城(kehl)逛逛街買東西,享受德國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有次,四位台灣女人一起走在小城(kehl)的路上,迎面而來,一位哭得不停的小男孩,等到他的目光與我們相看的時候,霎那間,他的哭聲停止,目瞪口呆地看著我們,直到我們穿越過他,這時,哭聲又響起……從這一小點就可以知道當時這座小鎮的東方面孔是很少的,因此,小孩對於看見自己新奇的人事物時,會忘卻自己的情緒,這也是很有趣的小事情。

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三年
短短一年語言學校的日子,在收到普羅旺斯大學的入學許可證之後,我開始準備搬家,先到艾克斯(Aix-en-Provence)找房子,整理行李,找貨運公司,搬到Mayle 愛戀的地方。或許是比得梅爾(Peter Mayle)的這一本書《山居歲月:我在普羅旺斯,美好的一年(A Year in Provence)》吸引了我來到這裡。來到這裡,就可以利用空閒的時間,遊歷整個普羅旺斯省。

艾克斯(Aix-en-Provence)是畫家保羅.塞尚的故鄉。這裡以噴泉聞名,艾克斯這個字的拉丁語就是aquae,就是「水」。在這座小城,佈滿著各式各樣的噴泉,Cour Mirabeau的一座噴泉,上面的石頭都已經長了青苔,噴泉後方的大道兩側就是著名的咖啡街,夏天五六點的時候,則是艾克斯人出來喝杯餐前酒的地方,其中最有名的咖啡店就是「Les Deux Garçon」。1906年保羅.塞尚(Paul C□zanne)寫給兒子的信分享一次他與佐拉(Émile Zola)及其他藝術家與商人在這裡喝一杯餐前酒,享受悠閒的時光。塞尚居住的小屋可以遠眺聖維克多山(Saint Victoire),他也在此地畫過幾十幅《聖維克多山》的油畫作品。法國對於文化遺產的保存,讓一百年以後的過客,走在他們的街道好似可以與18-19世紀的藝術家、文學家作個精神上、心靈層次的對談。那個對談或許在當時沒有甚麼特別的感受,但是隨著時光的增長,這樣的感受深印在心中,成為自己內心的一道道文化痕跡。

在這裡的三年時間,除了繁重的課業,還有假日的市場游、普羅旺斯省的藝術人文美食生活游,聖誕節與元旦的慶祝活動,中國傳統過年的節慶,有年的法國大雪讓我永生難忘。普羅旺斯省要下雪的機會難,某一年居然下起大雪,當我打開窗戶看見片片雪花落下,急忙換了衣服,自己奔到附近的公園,玩起雪來。那一年的雪讓我念念不忘。

4. 博物館:藝術文化寶庫
到法國第二年選擇學校與系所的時候,我最後選了藝術與考古所,最大的好處是學生證是法國境內國立公立博物館的通行證,只要拿出這張學生證來,愛去哪座博物館都可以,也養成我去參觀博物館的習慣,這樣的習慣沒有在台灣養成。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法國,老師所教授的主題以及課本所讀到的資料,幾乎都可以在博物館看到真實對象,可以慢慢欣賞。

每次放假的時候,我也會安排去某座城市,地毯式地把博物館都看一遍。我記得有一堂課講授法國弗朗西斯一世的城堡,後來,有機會去羅亞爾河的時候,按照所讀的信息,一一研究與欣賞弗朗西斯一世所建造的一座一座城堡,那是一段非常難得的經驗。研究所畢業回國,一有機會也跑到法國不同的城鎮,逛逛每座博物館,惡補法國藝術與文化精隨。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經驗是去參觀馬賽非洲大洋洲美洲博物館,展示這些區域的文化遺物,有次與法國朋友一起參觀的時候,當我們打開展廳,迎面而來的是一群人頭骨穿著當地衣服,那些人頭骨上頭的頭皮都是存在的,等於是風乾的人頭,我的朋友馬上說:你自己慢慢參觀,我先行離去。我大膽的進去參觀,心中當然無數的雞皮疙瘩,為了專業精神,我認真參觀結束之後,發現到一件事情就是該館的館員都是坐在展廳外迴廊,而非展廳內,這是一個比較少見的值勤模式。不過,那個常設展覽的確讓人很卻步。我自己也看過很多起雞皮疙瘩的展覽,這樣的展覽,讓我不禁思考人類學家、博物館蒐集文物是為了讓觀眾可以更理解不同時代與地區人們的生活樣貌,但是,由於文化風俗差異過大,赤裸裸的展示可能會達到不可抹滅的印象,但是,也可能造成負面的博物館參觀經驗。就博物館角度來說,異文化策展人是站在一個在地文化與他者文化中間的媒介者,透過怎麼樣的展示方法,讓在地文化可以欣賞,瞭解與理解他者文化,策展人的角色是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次,觀眾要採取怎麼樣的開放態度,去瞭解他者文化在於觀眾的文化素養。

5. 實習:中古世紀古蹟修復與研究
如前言所說,大家對於法國的印象可能覺得法國很浪漫,但是,法國家長對於法國小孩的教育也是很嚴格的。法國人認為18歲就要獨立生活,因此,在學生時代,連同老師也會訓練學生基礎的生活習慣。例如,某年暑假實習課程,我跟著系主任與七八位同學來到法國中部一個小鎮一座中古世紀的房子實習古蹟修復。我們暫住在一戶人家當中,每位學生帶著自己的睡袋。

每天早上先到實習地點工作,快到中午,有兩位同學負責採買食材,然後,煮給大家吃,每天可以使用的經費是20元人民幣,要設法變出好吃的一餐。我記得有一次我做了麵餅炒肉絲,贏得全部的同學的讚許,有些同學煮意大利面。那次的經驗非常特殊,讓我印象深刻。這位系主任上課也是超級嚴格,我永遠記得中古藝術史低空飛過的慘劇,但是老師的教學態度讓我印象深刻。法國老師對於生活教育還是學業教育都是一樣嚴格,尤其是教授18世紀以前的老師們,嚴格程度都是出了名,每次我的成績幾乎是慘烈與低空飛過。

這樣小小的生活經驗或許可以打破很多人對於法國的刻板印象,我想要瞭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可以從小細節看起,反而是更準確的。

6. 市集:週末課外活動場所
看見澎湃發了一篇關於菜市場的文章,讓我想起我這一生的菜市場經驗。這篇文章用了威廉姆.懷特的一段話,If you want to seed a placewith activity, put out food.但是,我覺得後面的那一句話更重要:Food attracts people who attract more people.

去菜市場買菜的習慣是從小跟著母親到市場買菜養成的,初中起就學會要為整家人準備晚餐,尤其是放暑假的時候,我幾乎是家中掌廚者,當時的第一位品嚐師是我的弟弟。每每看他嘴巴說不好吃,但是食物不斷入口的對比,直覺有趣。到了法國也保有同樣的習慣,每到一處,有機會,必先看市集、日市,挑選自己一週需要料理的食材。

當朋友知道我在法國讀書時,第二個刻板印象是:法國生活費非常高。法國的生活費用,若是願意自己採買,烹煮,其實生活費不算高,除非是天天去高級餐廳享用那就另當別論。有次,一位從德國來的朋友一看見法國早市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價格幾乎比德國少了好幾倍,同時食材也多樣,開心至極,幾乎想要把全部的食材都買回家。我就說: 同學,請不要把你們德國的壞習慣帶到法國來。

去市場買菜的重點是認識各種不同蔬果的法語說法,同時訓練與各種不同口音的人交涉,除了蔬果,我最喜歡去肉店,那裏擺著各種不同的肉,等著你挑選,你可以告訴店家服務人員要買甚麼肉,他會幫你包裝好之後,統一算錢。而且法國的肉類價格實在非常便宜,一塊一人一餐份的羊肉或牛肉幾乎都只有10元人民幣(這是很久以前的市價,不是現在的價格)。

其次,去菜市場也是真正理解在地文化底蘊最重要的一環。在校園是與當地精英份子的學習與競賽;在菜市場則是瞭解當地真實生活面貌的最佳時機。在法國,每到了週末的早市,除了觀察商家叫賣的神情,與顧客的對談內容與表情之外,也可以觀察各種不同階層的買客的神情,他們在這裡都只有一個身份就是為自己或為家人備菜,其較勁與認真程度的表情值得人類學家好好觀察,作研究。

我呢,買好每週的料理之後,就會到咖啡店喝一杯咖啡,享受片刻的光陰,觀察市場的各種對話,行為與表情,這也是另一種人生享受。諸君知道為何法國人這麼愛在任何時刻都在喝咖啡嗎? 這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咖啡之意不在咖啡,而在人。

7. 餐廳:法國飲食文化的啟蒙地
熱愛烹飪的人也通常熱愛品嚐各種不同的美食。
第一年我在這座具有德法風味的史特拉斯堡,除了幾家米其林等級的餐廳之外,幾乎嚐遍每家餐廳。在這裡的飲食,有法國的細緻,也有德國的份量。有次朋友來訪,帶她們去一家五百年曆史之久的餐廳吃飯。我們每人只點一道菜,幾乎就吃不完。例如前菜的白蘆筍,在法國可能只有兩三根,在這裡是一盤滿滿的白蘆筍。當我們看見主食的時候,還以為是給四人份的,原來只是一人份…幸好當時,都是單點,而不是點套餐。

史特拉斯堡的傳統美食包含紅酒雞、傳統白酒燉肉(羊肉,豬肉與牛肉、馬鈴薯、胡蘿蔔),酸菜醃肉香腸鍋(三種香腸、法蘭克福香腸、史特拉斯堡香腸),以及洋蔥派、亞爾薩斯蛋糕(Kougelhopf),白奶酪蛋糕。火焰薄餅餅皮上擺了白乾酪、蘑菇、洋蔥、培根,最後灑上乾酪絲,放入焰火上烘烤,僅需烤個幾分鐘即完成。這也是我平常愛吃的一道零食。

普羅旺斯這裡的美食與史特拉斯堡差異甚多,而且那時候的課業繁重,似乎對於飲食沒有那麼深刻的印象,只記得在馬賽海岸吃過一家餐廳,一邊吃的美味的烤牛肋排,一邊享受海岸的風光;當然,還有最有名的馬賽海鮮湯,鮮湯的美味也無法忘記;還有某次來到尼斯海岸邊,錯過吃飯的時間。等到我們到了餐廳點了海鮮盤的時候,廚師似乎把當天最後的量幾乎都給了我們,端在我們面前的一座「海鮮山」引起旁邊顧客的注目禮,最開心的就是我,只有「過癮」兩字可言。

每個人知道我去法國留學,最常會講的一句話,也是另一個刻板印象就是法國人吃一餐,要花很多時間。其實,通常也只要在非常正式的宴會上是這樣的模式,而且,法國吃飯時間長的重點在於談話內容。法國人保持身材妙方就是吃得少。我記得有次去朋友家作客,我們的晚餐吃的比較豐盛,結果,她跟我說平常他們的晚餐幾乎只喝湯,或者吃的極少,這就是她們可以保持很好身材的原因,不過,部份年輕的男男女女是靠著抽煙,維持身材。

8. 小結
相較於一些課業優秀的同學,在法國短短四年的光陰,在課業上沒有卓越的表現。我自己也覺得不枉費四年的光陰在於我努力瞭解與領略法國文化,從市場、餐廳、博物館、書籍,法國人等不同的面向去了解法國文化,這反而是這趟留學歷程最大的收穫。
(轉載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號(wethinker2014)

責任編輯:澤霖

相關新聞
2024亞特蘭大台美學校結業成果展
喬州男子因1985年教堂謀殺案被捕,DNA還原嫌疑人清白
美國喬州軍事基地發生單起槍擊事件,一人死亡
喬州假期出遊人數將創370萬人次紀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