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0月08日訊】中國的失業率問題,在中國經濟學界大概屬於一個研究禁區。官方數據長年穩定在4%左右,完全無視經濟波動。按照中共當局的說法,無論經濟增速是此前的20%還是目前的7%,反正失業率就不會變,就是4%……
對於像我這樣的數據狂來說,最喜歡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下面就用官方的數據,來狠狠的分析一把這個失業率問題,並且嚐試探討一下,中國真實的失業率是多少,有沒有達到7%的國際警戒線。考慮到有些讀者是第一次看老蠻我的文字,所以我必須重新聲明一次:本文的所有數據均來源於中共國家統計局官網。請有興趣者去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上查驗。
第一部分:人口拐點
先從2014年的數據開始看。2014年的經濟當然是下行的,製造業面臨很大的困境,政府也隱瞞不住,開「兩會」的時候總理都要長篇大論的講述接下來會面臨多少困難。但是官方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注意,這個城鎮登記失業率僅僅只是指城鎮戶籍的居民,農民工不納入失業統計)是多少呢?4.09%,失業人口總數約900萬——真是雷打不動的4%啊。先不管了,把與就業有關的人口數據全都翻出來,我們來好好整理一下這個事。
失業率數據造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得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的數據龐大得像海一樣,統計局的那些大學剛畢業的學生根本不可能完成全面系統的造假。所以一定有大量的漏洞可以給我們抓到。
先來看適齡勞動力總數。2014年,全國16-59週歲的人口數為9.16億。這些人不是去讀書,就要去工作。如果讀不了書,也沒有工作,那麼他們當然就處於無業狀態。因此理論上,適齡勞動力一在校學生一全國就業人數,減出來的結果,就是無業人數。2014年的在校學生總數6936萬,其中高中生2401萬,中職生1802萬(老實說,之前真不知道原來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有這麼多),本專科大學生共2548萬,研究生185萬。而官方公布的全國就業人數為7.73億。注意,這個「全國就業人數」,包含了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因此,這個數據會比我們後面會重點闡述的「城鎮就業人數」要高。
現在結果出來了:9.16億-0.6936億-7.73億=7364萬。這算是使用官方數據簡單推算出來的中國宏觀上的失業總人數,是包含了農村和城鎮所有人口的失業數。這個算法簡單易懂。按這麼算的話,中國2014年適齡勞動力的失業率為0.7364億÷9.16億=8%,當然超出了7%的國際失業警戒線。
再使用這個簡單的算法往前算幾年,2010年16-59週歲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數為9.4億,在校學生數為7045萬,全國就業人數為7.61億,這麼算下來,2010年的適齡勞動力的失業人口數為1.08億,失業率為11.5%。我這裡順帶說一下,2010年和2011年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數均為9.4億,是中共建政以來的峰值,從此之後計劃生育的威力終於體現了出來,適齡勞動力總數開始下降。2014年的9.16億,較2010年已經下降了2400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的去研究一下這個適齡勞動力下降的拐點問題。這裡面有無窮無盡的學問。當然,正是因為勞動力總數下降,2010年11.5%的失業率,到2014年會下降到8%。
再往前看,2006年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數為9.06億,在校學生數為6173萬,全國就業人數為7.5億,由此算出來的失業人數為9427萬,失業率為10.4%。這種失業率規模和2010年差不多。這大概算是中國在勞動力拐點出現前的常態,即中國長期維持著10%左右的失業率。每10個壯健的勞動力裡面,就有1個在田間地頭或者城市的小巷子裡苦悶的遊蕩,期待有一份工作。正因為此,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工廠再怎麼薪水低廉,也總能找到窮苦的平民來打工。2011年後國內開始出現普遍的招工難現象,不是別的原因,只不過是計劃生育的效應,勞動力供應拐點出現了,勞動力減少了。3年時間,勞動力就減少了2400萬,這種減少的幅度真是觸目驚心。失業率從11%下降到目前的8%,每年都要降1個點,雖然還是高於國際警戒線,但是已經不算特別驚恐的數據了。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中國的失業率問題將會因為人口規模的縮減而自動解決似的。每年下降1%,那麼2015年失業率就會降到警戒線之下,2017年恨不得出現勞動力普遍短缺的現象。然而事態真會如此演變嗎?符合邏輯的未來之路,到底會通向何方?
第二部分:城市貧民
在討論失業率的問題時,我們必須要理解一個概念:中共官方層面上,從來都不承認農民的失業問題。所有的失業,都是城市戶籍人口的失業。農民工被默認有田有地,可以回去耕地。所以我們有必要先深入了解一下農村的現狀,看看中國的農業,到底能容納多少就業人口。
2014年的數據暫時還沒全面公布,沒關係,我們來看2013年的數據,與2014年不會有甚麼差距。2013年鄉村就業人口數為3.87億,其中在鄉村私營企業就業的人數4279萬,干個體戶的3193萬,合起來7472萬,這部分算是鄉村裡從事些掙錢營生,能幹點加工和做點買賣的人,剩下3億出頭的人,就是純粹的農民,從事基礎農業,也就是種田種菜看天吃飯這類了。以18億畝耕地紅線計算,3億農民人均耕種6畝地。基礎農業這個東西,那是真不掙錢,尤其是種糧食,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基本上是一種自虐行為。一畝地累死累活種下來,就算一年能種兩季好了,風調雨順,也沒病蟲害,撐死了也就是2000斤糧,賣個4000塊錢。扣掉化肥種子等等花銷,勞動力本身不算成本,利潤能有3000塊已經頂天了。現在人均種6畝地,那就意味著一個完全的勞動力,即便是在最好的年景,種著最肥沃的土地,年收益也才1萬8。如果稍微來點水旱病蟲災害,基本上一年就是白幹。就這,還是農村連續20多年往外輸出勞動力的結果。放到2000年的時候,純粹的農民能有4.5億人,那會人均耕地才4畝,壯勞力的年收入在最好的年景也就1萬塊錢出頭,都不知道怎麼養活一家老小。所以,按目前這種趨勢,純粹的農民還得繼續減少,得減少到人均8到10畝地,一個壯勞力靠種田一年能掙到2.5萬一3萬塊錢的時候,勞動力從農業領域流出的趨勢才會停止。年薪3萬塊錢,算是城鎮流水線工人的最低收入水準了。稍微有點技術,幹活麻利一點,一年下來掙個5萬塊錢不是夢,而且無懼天氣變幻,旱澇保收。一家企業倒閉了,了不起換一家企業打工就是了,不至於全年顆粒無收,一家老小抱在一起餓死。這就是「農民工」這個群體的由來。而這種農村人口遷出的趨勢,至少在目前的農業盈利水平之下,不會發生質的變化。農村人口遷出的規模會放緩,畢竟現在好歹也是人均6畝耕地了,比4畝的時候好多了,但也還不夠過上好日子,還得繼續遷出。經濟規律就是:每個人都會選擇更好的日子。
在這種農民遷出的背景下,中國的「農民工」群體在迅猛增長。1997年農民工總數僅約7000萬,到2000年約為1.2億,2008年已經增加到2.25億,2014年更是達到了2.74億的規模。(說明一下,中國到2008年才開始正式的農民工數量統計,此前的數據來源於各類研究報告,本文的數據主要採信了06年的《中國農民工問題研究總報告》)對應「城鎮就業人數」數據,1995年的城鎮就業人數為1.9億,扣除當年度7000萬農民工,有1.2億城鎮本地戶籍居民實現了就業。2000年的城鎮就業人數為2.32億,扣除當年度1.2億的農民工,還有1.1億的城鎮本地戶籍居民實現了就業。2008年城鎮就業人數為3.21億,扣除2.25億的農民工,只剩下9600的工作崗位留給了城市居民。這大概是城市戶籍人口就業崗位最少的年份了。此後,城市居民開始和農民工展開了激烈的就業競爭,種種排外的言論不絕於耳。城市普通老百姓與農民工之間的關係一步步的走向惡化,城市不再包容,不再對外地人充滿熱情。這種排外情緒的產生完全符合經濟規律,符合最基本的人性。在自己的核心利益受損時,城市居民當然會起而反抗。而要求城市居民放開懷抱歡迎競爭者,這簡直是反人性的。想想看吧,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本地人的整體就業崗位居然還大幅度的減少了!這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2008年之後城市本地戶籍居民的就業人數逐漸上升,2010年為1.06億人。到2014年,城鎮就業人數3.93億,扣除2.74億的農民工,城市本地人的就業人數已經恢復到了1.19億的規模,這大概算是回歸到了1995年的「美好時光」。經過20年的經濟發展,各項產業蓬勃興起,中國從經濟破產的小農經濟國家變成了「工業大國」。城鎮就業人數從1995年的1.9億上升到2914年的3.9億,這意味著城鎮區域範圍內,新增了2億的就業崗位。而城市本地居民在就業問題上取得最大成就,竟然就是一次輪迴,毫無增長可言。這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發現:在這20年間,2億新增的工作崗位,全被農民工拿走了。或者可以這麼說:中國這20年的經濟增長質量其實非常低劣,只能為飢餓的農民工提供工作崗位,而無法為要求更高的城市居民提供工作崗位。這就是所謂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含量極低。當然,有北上廣深這幾個大城市,可以提供一些稍微體面一點的工作崗位,但是宏觀和整體上,這個國家的工作崗位,基本上都是面向農民工的,工作崗位的定位,就是為了解決長期陷於貧困饑民的溫飽問題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在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在明白這個國家的主要的就業人群,就是一群貧民之後,我們才能回過頭來,仔細的梳理,這個國家的失業率,到底處於一個甚麼樣的狀態。
第三部分:失業陷阱
首先,讓我們的目光從國家級的數據上沉下來,先研究一下城市級的人口和就業情況。一線城市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太大的代表性,因為人口和財富總是會湧入這些極富吸血性的城市,並將它周邊的區域都吸成荒漠。我們主要來看看重要的二線城市,一些典型的工業城市。基於我個人的惡趣味,我首先選擇的樣本城市是佛山。這座城市在國內並不出名,但它卻是中國民營製造業的代表性城市,珠三角最強大的民營企業品牌集中地,沒有之一。2010年佛山的戶籍人口371萬,常住人口719萬,常住人口數減去戶籍人口數,就是外來長期打工的農民工數量了,719-371=348萬;到2014年,佛山戶籍人口386萬,常住人口735萬,農民工數量計算一下是349萬。很明顯四年下來,佛山的人口規模增長非常緩慢,戶籍人口增長了15萬,而農民工數量只增加了區區1萬。這樣看起來,佛山在這四年內已經無法為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或者可以這麼說:佛山提供的就業崗位,已經無法吸引新的農民工的到來,它能勉強維持住目前的人口規模已經算不錯了。作為珠三角民營製造業最強大的城市,佛山居然淪落到了這樣的慘境,這真是令人大跌眼鏡。要知道2010年前,佛山還是狠狠的輝煌過一把的。再往前看四年,2006年佛山戶籍人口358萬,常住人口586萬,586-358=228萬農民工。與2010年的348萬農民工比較,這四年時間佛山新增了120萬的外來勞動力。這給佛山這座城市帶來了無窮無盡的活力,各項經濟指標都耀眼非常。而2010年之後,這座城市卻跌入了陷阱之中,再也沒有了發展上的活力。想想看吧,前四年可以提供120萬個新增工作崗位的城市,後四年卻淪落到只能提供區區1萬個新增工作崗位,這幾乎意味著經濟發展停滯。反映到GDP指標上,2006年佛山的GDP為2297億,到2010年為5651億,4年間的增長幅度高達146%;而其2014年的GDP為7603億,相對於2010年的增長幅度僅為34%,不足此前四年增幅的零頭。
離開珠三角,我們來看看長三角的無錫。這同樣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工業城市,長三角乃至是全中國的工業發源地。2014年無錫市戶籍人口477萬,常住人口650萬,由此計算出來的外來農民工人數為173萬。而2010年,其戶籍人口466萬,常住人口637萬,由此計算出來的外來農民工人數為171萬。相對於2010年,戶籍人口增加了16萬,但農民工數量僅僅只增加了2萬!這種情況,與珠三角的佛山一模一樣。很明顯,長三角的無錫與珠三角的佛山,這兩個當地典型的製造業城市,都失去了為農民工提供新增工作崗位的能力!
無錫和佛山的情況並不是個例,而是東部製造業城市的普遍現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詢其它東部製造業城市的數據。我在此再舉一例,山東的明珠型城市青島,2006年的常住人口740萬,而戶籍人口749萬,這表明青島是人口輸出型的城市,不要說吸引外來農民工了,本地戶籍人口中都有9萬人會逃出青島,出去尋找工作機會。但是到2010年,青島的常住人口增加到871萬,戶籍人口微增至764萬。這意味著通過這4年的經濟迅猛發展,青島人已經不需要再離鄉背土謀生,它甚至已經可以吸引107萬的外來農民工。這新增的百萬級的人口當然都是衝著青島提供的工作崗位而來的。而到2014年,青島的常住人口為904萬,戶籍人口約775萬,由此計算出的外來農民工數量為129萬。相對於2010年,外來農民工只增加了22萬而已。百萬級的農民工數量增加已經沒有了。這當然意味著青島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迅速放緩,無法提供足夠多的工作崗位,吸引農民工的到來。
中國的東部地區已經普遍失去大量吸納農民工的能力,那麼我們將眼光投向中部和西部,看看這些城市的表現怎麼樣。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當然是武漢了,它的發展也是如火如荼。2014年武漢常住人口1034萬,戶籍人口827萬,由此扣減而得到的外來農民工數量為207萬。請注意接下來的數據,這裡面所反映出來的現象與東部城市很有些不一樣。2010年武漢常住人口979萬,戶籍人口837萬,由此計算的外來農民工數量為142萬。有意思的是,這4年時間裏,武漢的外來農民工固然是增加了65萬,這種增長規模相對於東部城市而言已經是顯著增長,但其戶籍人口數卻減少了10萬。再往前看4年。2006年武漢常住人口約868萬,戶籍人口819萬,外來農民工數約49萬。與2010年相比較,四年時間內農民工增加了93萬,而戶籍人口增加了18萬。必須注意的是:2006一2010的四年間,武漢的戶籍人口及外來人口均出現了顯著增長,這也是全國的普遍現象。在這個時間內,中國的製造業正在蓬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因此人口也從農村大規模的遷移到城市。而2010一2014的四年間,武漢的外來人口雖然在增長,但其戶籍人口卻出現了下降。對此我先給出一個這樣的解釋:武漢提供的工作崗位,只能吸引處於飢餓邊緣的農民工,而高素質一點的城市居民,則開始嚐試逃離中西部,入籍東部,去爭取東部更高收入的工作機會。表現在數據上,就是東部的戶籍人口數在增加,而外來農民工的數量則不再表現出增長性。當然,這個解釋是不是能站得住腳,還需要更多中西部的樣本城市的數據來作為例證。
現在我們再看看長沙,這算是一個非常極品的城市,好大喜功,鐵了心要擴大市區,搞「大長沙」概念。在統計數據上,這個城市的數據以2010年為界限,前後分得清清楚楚。2006年長沙市的戶籍人口為631萬,常住人口為647,由此計算的外來農民工數量為16萬;這種十來萬的外來人口數量長期保持,一直到2009年,664萬常住人口,647萬戶籍人口,扣減得到的外來農民工數量僅僅只有17萬。由此可見,長沙在09年之前無非是依靠省會城市的吸血性,吸引一些本省居民前來入籍,因此戶籍人口得到了增長,但對於中國就業的主體「農民工」來說,這個城市並沒有吸引力,甚至算不上是一個人口遷入的城市。到了2010年,隨著長株潭三市合併的進程加速,三個城市連電話區號都統一為0731,「大長沙」的概念玩得如火如荼,相當多的產業被湖南省政府從周邊城市搶到了長沙。這一年長沙的戶籍人口為650萬,常住人口為704萬,由此計算的外來農民工數量一下子暴增到54萬。然而這種事可一不可再,玩了這一把,吸引了一幫人過來,自此長沙的人口再次失去了顯著的增長性。2014年,長沙戶籍人口為669萬,常住人口為731萬,外來農民工數量為62萬。從2010年到2014年的四年時間裏,這個一直在鼓吹大長沙概念的城市,戶籍人口增長了19萬,這背後是湘西山區靠挖礦掙了錢的富人大量的入籍長沙,為這座城市的燈紅酒綠聲色犬馬作出了卓越貢獻,令長沙成為了全國知名的「腳都」和娛樂名城。而農民工倒只增長了區區8萬,不到長沙戶籍人口增長的一半。這顯示的是這個城市的實體產業並沒有得到甚麼實質發展。除了2010年搞長株潭規劃的時候從周邊搶到了一些產業,這4年來,幾乎就沒怎麼發展,無法為農民工提供工作崗位。
在這裡順帶提一下另外一個中部城市——鄭州。只說一組數據,2011年鄭州的全社會就業人員(注意:這個統計口徑包含了農民以及農民工,他們沒有退休年齡的概念)人數為490萬,到2012年上升到歷年的最高值509萬。此後鄭州不再能吸納勞動人口,不再能提供新的就業崗位。2013年鄭州的全社會就業人員數為498萬,較2012年減少了足足11萬個工作崗位。
現在我們已經了解了中部地區的情況。中部發展得最好的重工業城市武漢只能為農民工提供低端的工作崗位,而無法留住她的市民。而能實現戶籍人口增長的「腳都」長沙,卻無法實現產業經濟的增長,無法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武漢和長沙就像是硬幣的兩面,都有各自的硬傷。至於鄭州,它已經明顯開始走下坡路了。這三個城市算是中部城市的代表,除了這三個城市之外的其它中部城市幾乎都算是渣渣。但這三個城市在就業上交出的答卷,也只有武漢算是勉強及格,長沙只能打0分,而鄭州恨不得是負分。東部城市現在已經無法為數以億計的貧苦的農民工提供工作崗位,中部城市同樣沒能接過這個重擔。那麼我們有必要看看西部的城市,看看它們是不是有能力成為中國經濟新的發展極。
2007年成都常住人口1271萬,戶籍人口1112萬,農民工人數為159萬。不得不說,這個時候的成都其實沒有多少外來人口。在那個時候,成都還是一個休閒的城市,辛勞奔波的農民工沒有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出沒,而悠閒的成都本地人則將大量的精力花費在麻將桌上。但此後成都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大量的電子代工行業從東部地區遷入成都並帶動了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到2010年,成都常住人口增長到1405萬,其中戶籍人口為1149萬,兩相抵扣,外來農民工數量為256萬。3年時間,新增了百萬級的農民工,這可是一幫強大的勞動力,令成都的GDP突飛猛進。然而自此之後成都的發展迅速放緩。電子代工行業有著清晰的行業天花板,到了規模之後就無法再有寸進。2013年,成都常住人口規模為1430萬,戶籍人口1188萬,由此計算出來的農民工數量僅為242萬。3年過去了,成都的戶籍人口固然是增加了39萬,但農民工數量卻還減少了14萬。很明顯,與長沙的情況相似,貧瘠的四川山區的少數富人們,開始紛紛遷往四川地區唯一的富饒城市成都居住,這使得成都在表面上看起來更加的繁花似錦。但這個城市的實體產業卻在逐漸衰弱,而且由於它的產業基礎建立在單一的電子代工行業之上,它的衰弱速度甚至比有著重工業基礎的長沙更快。從四川山區走出來的貧民,已經無法指望在成都尋找到新的工作機會。
而西部的另一個大城市西安,情況更加慘不忍睹。2006年西安常住人口822萬,戶籍人口753萬,兩相抵扣後的外來農民工數量為69萬。而到了2010年,常住人口847萬,戶籍人口782萬,外來農民工微弱下降到65萬。很明顯,這四年間,西安為農民工提供的工作崗位在減少。這不算完。到2014年,常住人口863萬,戶籍人口815萬,外來農民工數量大幅度減少到了48萬。這種情況與長沙和成都一樣,戶籍人口在增加,顯示陝西全省的富人都在向自己的省會西安聚集,但它的農民工數量卻在顯著減少。在西部大開發背景下,西安完全沒有在實業領域取得任何看得見的成績。陝西省內那些國家級的貧困縣,根本不用指望它的省會能為自己的貧民提供工作機會。
綜合來看的話,中國的農村仍然有大量的勞動力要走出田野,步入城市。然而中國的東部城市已經完全失去了吸納人口的能力。中部只有一個武漢的表現稍微好點,其它城市都不具備大規模吸納人口的能力。至於西部地區,更加是慘不忍睹。這大概就是中國的失業陷阱:從田間地頭走向城市的貧民,他們充滿了希望,想要放下鋤頭,拿起扳手,在工業的流水線上找一份光明的未來。但是,很不幸,迎接他們的,將是冷冰冰的現實。幾乎所有的城市,都將對他們的到來說「NO」!而他們滿是老繭的手,如果拿不到扳手,那麼又會拿起甚麼呢?
第四部分:生存,或者死亡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充分就業。除此之外所有的說辭都是瞎扯淡。不能實現就業?13億多的中國人全靠國家發救濟金活著?靠國際社會的援助活著?這是無法想像的慘事。如果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那就是全人類的災難,13億飢餓的黃色人種會橫掃全球,將他們眼中所能看到的人和動物全部吃光,不死不休。任何堡壘、圍牆和機槍都無法阻止數以13億計的饑民的掃蕩。
當然,13億人一起失業的事情,絕無可能發生。但事情的關鍵在於,中國到底能承受多高程度的失業?10%?20%?還是30%?目前來說,按照第一章中的保守算法,中國至少有7000萬的無業遊民,如果這個數字增加到1億、2億或3億?這個國家還能維持平穩嗎?
一個人沒有食物,根本活不了幾天。能閱讀到本文的人,起碼有上網的條件,也不太有挨餓的體驗。希望各位能真正的體驗一次挨餓。不用多長時間,餓自己一天就好。找一個週末,從早上到晚上,別吃東西。然後,你們再來思考我上面提出的問題:這個國家,到底能承受多高的失業率?當你們餓著肚子的時候,你們才能明白一個絕望的失業者,他們的內心是多麼的憤怒,他們拖著疲憊的腳步走過繁華的街道,看到琳琅滿目的食物擺滿了櫥窗,這個時刻,他們的眼中會閃耀起甚麼樣仇恨的火花。
2011年,中國進入了勞動力拐點,勞動力人口開始減少了。但隨著平均壽命的增加,中國的人口總量沒有減少,而是持續增長著。這造成的結果就是,中國的老年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每個勞動力需要供養的老人越來越多。2011年60歲以上人口數為1.85億,占當年度13.47億總人口的13.7%;而到了2014年,60以上人口數上升到了2.12億,較2011年足足增加了2700萬,占當年度13.68億人口的15.5%。3年時間過去了,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值,就上升了近兩個百分點。這大致與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失業率下降的情形相對應。人老了,因此,在我們簡單的計算公式中,不被視為適齡勞動人口了。這就是表面上算起來失業率下降的原因。
然而,我們必須知道一個基礎設定:中國的農村戶籍人口沒有任何養老方面的福利制度,也不存在退休制度。我必須要強調的是:即便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農村戶籍人口仍然占總人口的絕對多數。這一點應該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目前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只更新到了2012年,但相信與現在也不會有甚麼大的差異。2012年中國農村戶籍人口總數為9.7065億,當年度全國總人口為13.5404億,農村戶籍人口占比達到驚人的71.7%!按照這種比例計算,2.12億的老人,其中有1.5億生活在農村,他們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勞動來掙錢養活自己,在官方統計上,也仍然將他們視為勞動力,納入就業人口統計。最麻煩的是,即便他們幹不動了嚐試退休,他們也無法指望自己的農民子女能通過種田養活自己。根據我們在第二部分中的簡單計算,一個標準的農村勞動力,年收入低於兩萬塊錢。這種收入要養活自己都很勉強,根本無從養活老老小小的一家人。這種背景,正是近年來農村老人大量自殺的經濟學上的原因。即便是兒孫滿堂,老人們用最樸素的計算方法,也知道唯有自殺,才是最經濟的方式。要阻止老人自殺的悲劇,年輕的農民必須拋棄土地,走入城市,在流水線上找到一份工作。這是倫理上的必然,百善孝為先。成為農民工,學會使用扳手,遵循流水線上的作息制度,是青年農民對一個家庭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必須要盡的孝道。而堅守著田地,堅守著鋤頭和鐮刀,堅守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對農民來說,卻成了一種惡行,一種將自己的父母推向自殺絕境的禽獸之舉。這真是一種歷史性的諷刺……
現在,回歸到第一部分的失業人口計算公式:失業人數=適齡勞動人口數一在校學生一全國就業人數。這一次我們要算得更加精細。2014年中國16一59歲的適齡勞動人口為9.16億,在校學生為6936萬,全國就業人數為7.73億。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全國就業人數中其實包含了1.5億的農村老年人,既然我們在計算16一59歲的適齡勞動力的就業情況,這部分人我們當然要從全國就業人數中扣除出來。所以我們目前的公式就要變成:9.16億-0.6936億-(7.73億-1.5億)=2.23億。OK,現在清晰了,全國9個億的16一59週歲的適齡勞動力,失業人口規模約2個億,適齡勞動力的失業率約20%——這大概才是這個國家真實的失業率!
然而,正如我們在第三部分所論述的,中國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城市的產業都在萎縮,都喪失了吸納人口的能力。目前2億的失業人口已經沒有工作機會可言,未來還有至少一個億的青年農民必須要離開農村,向城市尋找工作。怎麼辦?這個國家,還能提供出3億的工作崗位嗎?
這個「奇葩的國家」,對實體製造業充滿了刻骨仇恨,對民營企業充滿了刻骨仇恨。有趣的是,無論是代表了官方立場的五毛,還是自詡精英的公知,都對提供了最多就業機會的實體製造業恨之入骨,一心想著殺之而後快!(錢都去哪兒了?看看現在瘋狂有加的中國資本證券市場……)。在這種上下一心的聯手屠戮之下,中國的製造業當然陷入了全面萎縮之中,要指望這個「奇葩的國家」能突然創造出以億計的工作崗位,比太陽從西邊升起還不靠譜。
所以,悲觀地說,3億飢餓的流民席捲全國的場景,或許真的不遠了吧……#
(轉自互聯網)
責任編輯:姜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