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自強不息者,最終都會成功。」──歌德
謙虛受教 跨出舒適圈
「臺灣參加奧運從未得到金牌的問題出在哪裡?」我們曾邀請韓國籍的奧運金牌射箭教練李啟式到臺灣指導教練與選手。當我提及2002年贏得亞運金牌的袁叔琪有實力得到奧運金牌,李啟式先生直率地指出:「袁叔琪的水準,韓國有100名以上的射箭好手超過她。」
李教練一針見血指出了我們常會為贏得亞運金牌就志得意滿,就自認為有問鼎奧運金牌實力的缺點。
如何幫助選手們成為奧運金牌運動員?李啟式簡單的一句話:「要教練與選手『謙虛受教』(be coachable)。」
謙虛受教者有3個特質:
曾任美國奧會醫療委員會心理學的主席丹尼斯.魏特利(Denis Waitley)指出「謙虛受教」的特質表現在3個方向:
1、易於接受指導:
這類人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但不會盲從,會信任自己的判斷,會接受領導人的決策。
2、自我方向強烈,有追求個人詮釋自由的動力:
這類人喜歡創新,能夠從別人的意見中形成自己新的看法。
3、對紀律與組織有極高的忍受能力:
即使不是心悅誠服,但會尊重組織的紀律,依著既定的訓練時間表、訓練內容與份量及其他令人不愉快的需求。
由「優秀」走向「卓越」
1984年洛杉磯奧運游泳項目三金、一銀得主南絲.赫格雪德(Nancy Hogshead)也認為「謙虛受教」是一位卓越運動員的基本態度,也是任何一個人要由「優秀」走向「卓越」的成功要素之一。
南絲指出許多人都說要找好教練,但是很少人反省自己是否「謙虛受教」。所謂「謙虛受教」是:同意教練要求你去做最好的。當你有很高的理想目標,就必須跨出自己的舒適區,讓教練幫助你。
我們在雅典奧運跆拳道項目,能夠贏得二金、一銀的佳績,我的觀點是:跆拳道的教練團不斷地提昇訓練的要求,選手朱木炎、黃志雄、陳詩欣與紀淑如都是「謙虛受教」的典範,他們都是盡全力的使自己由「優秀」到「卓越」的運動員。
肯定內在價值 成就最大贏家
「我年輕時注意到,我每做十件事有九件不成功,於是我就十倍地去努力幹下去。」──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
「越想贏,越是沒有辦法贏!」黃志雄回憶他在雪梨奧運時的經驗。
2000年雪梨奧運,原預期跆拳道選手黃志雄有機會贏得奪金,結果,黃志雄只贏得銅牌。為了從失敗中學習,我請教黃志雄問題出在那裡?
當運動員的心中只想求勝時,就會陷入競爭的漩渦中,情緒會受對手的強弱及成績領先或落後影響,導致無法獲勝。
魏特利(Denis Waitley)認為奧運金牌的勝利者的祕訣是:「你必須先是個內在的贏家。」
內在贏家 贏得人生金牌
所謂「內在贏家」是能夠認知自己的內在價值,而又能以它為基礎,達成任何目標的人。
當心中只想打敗對手時,就已經受到外物所役使了。我們會因對手的強弱而感到威脅或是鬆懈。一位具有「內在贏家」特質的運動員,不會因一時失利,而失去信心,他會在錯誤中學習,競賽過程中,他不會將心志放在競賽勝敗的結果,而是自己在競賽中,全力的投入,並且享受競賽中的過程,越是遇到具有挑戰的對手,越能激發出自己的潛力,可以在競爭中,不斷地超越自己。
各國頂尖選手都在奧運競技場上奮力求勝,追求卓越的過程中,激發出人類天賦的潛能。
奧運金牌運動員知道競爭的意義不是打倒別人,與別人一爭高下,而是在競爭中學習,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含憤怒、怨恨、自嘲,而是能發自內心愛自己,愛自己的運動,並將愛傳給別人。
訓練奧運選手時,必須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內在價值,追求自己的目標,成為「內在的贏家」,不只贏得比賽,更要能贏得人生的金牌。◇
— —摘編自《我的奧運金牌之路:見證奧林匹克精神38堂課》博思智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