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靜:心正則筆正 一段神奇的學習經歷

人氣 29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01日訊】我曾經勤練過一陣子書法,時間不長,卻是我人生巨大轉變的關鍵。教師節將近,也讓我回憶起那段特殊的學習歷程。

當時我十歲,比起現在90後聰明早熟的孩子是比不了的。對許多人而言,十歲是心智開始成熟、對世界的認知逐漸成型的年紀。對此現代神經科學也有巧妙的佐證,以學習語言為例,研究發現十歲後腦部的語言發展會慢慢定型,所以許多父母搶在十歲前讓孩子學習外語,就希望能培養出如同母語般的語言能力。

然而當時的我在同儕間顯得格格不入、發展遲緩。上英文課怎麼也聽不懂,同學都可以和老師對答如流,我只能在台下欲哭無淚的看著單字本。數學題目不是不會,作答時卻拿不定主意,每次全班就等我一個寫不完哭著交卷。那時候更被醫師診斷出足部骨骼結構異常,經常慣性扭傷,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學校運動會接力賽跑更是拖後腿的一員。種種反常的行徑,讓我備受老師責罵、同學取笑。

相反的,十歲前我比同學顯得穩重,因為我喜歡獨自沈靜在書中世界,感受不到外界的吵鬧喧囂,除了害羞內向,學業表現不曾讓父母擔憂。不知怎麼的,十歲成了我跨越不了的藩籬障礙?

就在那年暑假,爸爸要我開始練習書法。現在回想起來,父親其實就是我的啟蒙老師。他教導我的方式卻不同一般,沒有送我去補習,更沒有請老師家教提點要領。他就在一旁跟著我一撇一捺的練習,從基本的永字八法,每一點、每一豎的練。

而我從不知所以然,握筆手抖,一豎都寫不直的喪氣不耐煩,到不知不覺地樂在其中。由磨墨開始,用心在筆墨紙硯之間:磨墨要加多少水、不同硯磨墨方式不同、毛筆的軟硬差別,運筆要如何才能穩定等等。當時我根本不知道古代儒生練字都要寧心靜氣,爸爸只叫我自己專心寫字、慢慢練習。

有時我不耐煩,他會笑我「字寫不好怪筆」,記得他總是說「善書者不擇筆」,不在材質貴賤,只在自己的功力與用心。 就這樣,我們從專門的宣紙練到普通的影印廢紙,我從依賴堅硬的狼毫寫楷書,逐漸可以駕馭不同的工具。回想當時的寧靜自得,甚至不覺得炎熱的臺灣午後暑氣陣陣,反而感覺涼風習習。

正因為練習時間不長,短短二個月間的變化是現在想起來都感到不可思議的。開學以後,之前的障礙突然消失,連跑步都再也沒有跟不上的問題,足部的肌肉跟著強健、越跑越快。而養成隨時能夠專注靜心的我,往後幾年在課業上的表現,從寫不完數學考卷,變成整學年滿分。

有些練字多年的同學以為我暑期得了什麼「真傳」,像打電動「開外掛」似的突然開竅。其實,根據《周禮》古代八歲學童就開始習以「六藝」,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而書就是書法。唐朝還有專門的書法大學,考試就是以身、言、書、判四項為標準。書即指書法,當中又特別著重楷法。

我當時只知臨帖,甚至對每個書法大家的故事都未深入探討。長大才知道柳公權名諫「心正則筆正」的箇中奧妙,這些書法大家無不是以端正言行,修身養性為基礎。例如我最嚮往的顏體:顏真卿不只是唐代書法大家,更是文武雙全、至忠至勇的傳奇人物。

離開父母遠走他鄉,來美國將近十年,有時覺得自己庸庸碌碌 ,工作繁忙實感力不從心,覺得時間不夠用、煩惱憂愁反而靜不下來。多年不曾拾起筆,回首過往,當年的奇蹟變得好似神話一般遙遠,現在的境界或許還不如當年那個動靜自如的十歲小孩。

然而,定下心來,回想這段親身體歷的啟蒙故事,當時練字就有如古代儒生的修煉,需要靜心、調息、去除雜念。它每每提醒我,珍惜古人的智慧,首先端正自己,心正才能筆正。

責任編輯:王曦

相關新聞
心正則筆正
心正則筆正 人氣 18
身正心正
身正心正 人氣 74
大專校友會中校聯合會聯辦「迎春開筆」
《菜根譚》系列歌詞(293)人心正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