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篇名「不做剪蛹人」,內容敘述:一位孩子,經常暗示媽媽,說市中區的房價又在飆升,如果再不行動,或許以後他和女友連一間棲息的小屋都沒有。當母親沒有答應所求,即刻氣嘟嘟地放下碗筷,摔門出去。
母親想來:兒子已經25歲,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個需要呵護的女友,兩個日益老去的父母,卻不足以讓他成熟,承擔一個成人該擔負的責任。
回想從小養到成人的辛酸,母親終於承認,25年來無節制的寵愛是一個多麼大的錯誤。母親曾開玩笑對孩子說:「媽媽或許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孩子馬上回應說:「那怎麼行!將來誰給我們洗衣、做飯,誰給我們照料孩子?」媽媽才發現:原來當我們老去,依然還要繼續操勞,直到生命的終點。母親終於醒悟:辭掉兼職的工作,請兒子搬離出去,用自己的薪水租房。並要兒子彼此原諒,彼此放手!
這篇「不做剪蛹的人」,標題取材自早年的文章「剪蛹的人」。內容敘述:有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裡面的蝴蝶掙扎從小孔出來。過了好久,蝴蝶好像使盡力氣也沒有辦法出來。這個人於是找來一把剪刀,將蛹剪開,蝴蝶這樣就很快出來。但是這蝴蝶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小蝴蝶終其一生只能拖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走。
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須自力掙扎出來,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牠的翅膀裡。自然界奇妙的設計,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將來飛行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必須的。如果我們一生順利,沒有挫折,我們也許會變得軟弱不夠堅強。苦難與逼迫是造物主的計畫。教養孩子時,千萬不要當「剪蛹的人」!
十幾年前看過一篇文章,描述老鷹養育幼子的情形。當老鷹要生產小寶貝之前,就會到山厓峭壁築巢。老鷹築巢完畢後,會先在巢底鋪上一層細小尖銳的小石子,然後在小石子上面鋪上一層柔軟的小草。當小鷹生下來之後,母鷹當然負起養育子女的責任,每天四處覓食餵養小鷹。隨著日子過去,小鷹逐漸長大,當母鷹覺得小鷹可以離巢自行生活時,母鷹便攪動窩巢,讓巢上的草掉落,小鷹被巢底小石子刺得疼痛哀嚎,不得不離巢而去。許多小鷹飛不遠便掉落地上。這樣不斷練習飛翔,終於長大為在天空中遨翔萬里的老鷹。老鷹用小石子逼小鷹離巢並不是不愛他們,而是只有這樣做,用疼痛逼他們離巢,小鷹才有機會學習獨立生存的本領。
最近又讀到一篇種樹理論,感受很深。早些年有個醫生,他很喜歡在自家的大院子裡種樹,但很少給樹苗澆水,那些樹長得很慢。 作者問那個醫生,會不會為樹苗長不快而感到擔心。 醫生帶著一種自豪的口氣,講了絕妙理論:如果老是給樹苗澆水,樹根就會習慣於土壤淺層的舒適環境,總等著輕易就能得到來自地面的水。 因為他不常澆水,樹確實會長得慢,但這樣樹根就能向土壤的深處生長,去尋找水份和養料。因此,這些樹會有很深的根,能抵抗惡劣氣候的侵襲。
過了幾年,在一個風大又嚴寒的日子,街上的許多樹都被風吹彎了腰,而那位醫生種的樹卻非常結實,堅強屹立。
作者頓悟:大多數的父母總是祈求子女生活能輕鬆一點,少受些挫折與打擊。其實人生不可避免遇到不計其數的苦難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永遠風平浪靜,狂風暴雨總是不預期而來。為人父母應該讓孩子們能帶著「深根」成長,這樣他們就能從最最來之不易的地方得到最好的養份。
以上幾篇文章用不同事件、不同角度敘述相同的一個道理:過度溺愛孩子、過度呵護孩子讓他們成長的日子少有挫折,終將剝奪孩子在風霜雨雪中磨練生存技能的機會。他們的一生將會是一個社會中的寄生蟲,終生仰賴社會救濟的人。教養子女最好的方式是學習適時放手,讓子女在苦難中磨練,才能鍛鍊出堅強的生存技能。
在美國幾個世界首富如比爾蓋茲、巴非特等人他們的第二代都得做家事、送報紙賺取零用錢。這些富豪並沒有讓子女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他們的子女和其他人一樣,都得拼博、奮鬥、學習、磨練去體會人生的意義,鍛鍊生存的技能。
相反的中國有句話「富不過三代」,何以致此?中國人總是犧牲這一代、完成下一代。上一代節衣縮食、積攢財富,下一代的子女不需努力奮鬥就擁有可觀的財富;自小過著優渥的生活,等父母親走了,所得的財富往往也跟著揮霍一空。閱讀上述文章,比較中西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身為中國人,值得深思。
適時放手,也許對許多父母而言不知該如何做、何時放。其實只要孩子稍微懂事一點,如從3歲開始,就可引導小孩學習簡單的生活自理;並在其後的生長過程中,依據孩子的情況、學習與處理能力等,做有序地、階段性地教導。
例如:
一、
生活自理能力,它包括吃飯、穿衣褲及鞋襪、洗澡、刷牙、大小便的處理等等,所有有關處理自身事物。
二、
居家生活包括洗衣服、晾衣服、燒開水、做飯、清理房子、洗碗盤、到垃圾、整理臥室等等所有居家生活必須的事物。
三、
社區生活包括到商店購物、到郵局寄送包裹郵件、打電話給消防隊報案、如何向警察求救、到銀行存提款等等。德國的幼稚園教學內容就是社區生活所以德國的父母不用費太多心思在這一領域;台灣的孩子幼稚園是學外語、各種才藝。所以父母就得樣樣親自教導。
四、
學校生活包括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等。
五、
職業生活包括如何找工作、如何面試、職場生涯規則等。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