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林:再思當代經濟學

人氣 281
標籤:

【大紀元2015年10月20日訊】光輝的十月又到了,本月屬於全球性的大事是一年一度諾貝爾獎的揭曉,儘管該獎的光環已褪色不少,還是最受矚目的獎項。其中,1969年才開始頒授的經濟學獎,係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為慶祝其成立三百週年出資設立的,全名叫「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簡稱「諾貝爾經濟學獎」,雖非諾貝爾遺囑所列的獎,卻是社會學科中獨一無二的受獎學門,因其具有「科學性」。不過,自諾貝爾經濟學獎誕生以來,「異聲」幾乎沒有間斷過,最有力的反對意見竟然是「經濟學並非科學」。

「經濟學是不是科學」的爭論或許沒完沒了,但當代經濟學屬於技術層面的分析工具,確是愈來愈多,一直以來都受到嚴正的質疑,因為如此一來,當代經濟學已經欠缺清醒的社會哲學作為基礎,對人性以及人的社會欠缺基本的正確認識。

奧國學派第三代掌門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早在其1949年出版的巨著《人的行為》(Human Action)第235頁中就這麼寫著:「當今在大多數大學裡以經濟學為名所傳授的東西,實際上是在否定經濟學。」(What is taught nowadays at most of the universities under the label of economics is practically a denial of it.)這句話在現今更顯其真確。

在2003年SARS肆虐之際,我已對當代經濟學作了省思,如今金融風暴、金錢遊戲、泡沫經濟和登革熱疫情籠罩,更覺得必須再省思。基本上,「經濟學是人的行為學之一部分」,而問題的出現就是在這句話的那個「人」字的正確概念,沒有被唸經濟學的人時時刻刻緊緊把握住。經濟學家所必須了解的「人」,與生物學或動物學家心目中的「人」不一樣。經濟學家雖也知道「人」具有一般動物的慾望、衝動和本能的反應。但更重要的,是「人」還具有異於禽獸的意志、理念和邏輯思考。

人類社會的形成與擴大,是由於人的自覺行為之互動。「互」字顯示出主詞的「人」是指的多數,而且多到說不出他們是誰。其互動也是在獨特的環境,各憑其獨特的零碎知識而行為,而互動,決不是靠一個人或少數人的設計、規劃、指揮、或命令而組織成的所謂「團隊」行為。

團隊的行為是受制於這個團隊主宰者個人的知識,即令他有所謂「智囊團」的幫助,也只是有限的少數人。至於分散在社會上無數個人的知識,個別地看來是零碎的、瑣屑的、乃至微不足道的。但是那些散在社會的知識之總合,卻不是任何一個人或一個集團的知識所能攝取其萬一的。此所以非團隊行為不僅未造成混亂,反而是分工合作的社會所賴以達成、擴大的基礎。用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話講,這是「無形之手」的作用;用海耶克(F. A.Hayek)的話講,是「長成的社會秩序」。

重視「無形之手」,並非排斥「有形之手」;尊重「長成的社會秩序」,並非排斥「法制的社會秩序」。有形之手不應阻礙「無形之手」的運作,只能為其去礙,使其運作順暢;法制的社會秩序不應干擾或攪亂長成的社會秩序,是要提供一個有利於後者得以保持活力而無僵化之虞的架構。這也就是自由市場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問題。自由市場就是長成社會秩序的一部分,而政府就是法制的社會秩序之建立者。政府對於市場的運作,只可維護或給予便利,不得有所干擾或阻撓。

對經濟學的此種認識,正是將人當人看待,由人的自身由衷地遵行「長成的秩序」,在和諧地分工合作方式下與自然界共存共榮。真正的經濟學當然強調人類的倫理、道德,對市場機能和市場競爭也由衷地遵循。

當前天災人禍不斷的衝擊,正是逼迫世人深切反省,而強調數理和數量化、將人機械化了的當代主流經濟學,是應返還「將人當人看待」的古典經濟學本質了!

責任編輯:南風

相關新聞
中共滅亡徵兆頻現 大陸天災人禍升級
2013天災人禍 損1400億美元
廣州突降暴雨 烏雲壓境宛如世界末日
顏丹:災難頻發到底在傳遞甚麼信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