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10月03日訊】目前中國有一些公司進入了世界五百強的名單,這些中國公司在數字上看起來很強大,加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也呈現上升之勢。同時中共政府也在不斷地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和「加快國際化進程」。但是,仔細觀察就不難發現中國這些的所謂「跨國企業」其實名不副實。它們大多沒有真正的全球運營能力,在技術,品牌,物流,人事,市場行銷等方面這些中國企業和世界上那些真正的跨國企業相去甚遠。中國的所謂跨國企業其實大多是以中共政府為後盾賺中國人錢的國企,或者是那些國有銀行和金融機構,它們換了個馬甲化妝成國際企業,很明顯,通過這樣包裝產生的所謂跨國企業沒有什麼意義。中國企業進入世界五百強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就像中國的奧運金牌一樣,除了滿足了中共政權的虛榮心以為,並不能反應中國社會真實的體育發展狀況。
首先,衡量一個企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要看這些企業的營業額有多少是來自於海外業務?其品牌認知度有多少?掌握多少核心技術?用這些指標來衡量中國幾乎沒有真正的跨國企業。中國企業在市場,人事,物流,銷售,服務,研發等方面不具備真正跨國企業應具備的能力。中國的「跨國企業」在海外的銷售收入只占其全部收入的很小部分。
由於中國不具備市場經濟必須的法治環境,中國企業的法律觀念普遍很淡薄,缺乏誠信。違規生產,摻雜使假,財務造假在中國企業裡都是很平常的事。那些所謂「跨國公司」也不例外。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被發現謊報財務資訊,其決策也缺乏透明度,同時中國企業的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也很淡薄,使得中國企業大多不能適應西方的商業環境。
中國企業普遍缺乏世界認同的品牌。建立持久的品牌需要長期的大量的投資和培育客戶信任度,而客戶認同感的背後是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和信譽。這些都是中國企業的短板,中國企業在營造世界級品牌上既沒有有效的戰略,也缺乏人才。
中國很多企業現在試圖通過海外並購來完成其國際化的捷徑。但是效果很不好。據統計2008-2010年間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的失敗率是80% 到90%,成功地案例幾乎沒有。其中臭名昭著的「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的鬧劇,上汽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應付勞資糾紛等的棘手問題,最後不得不將股權賣出,鎩羽而歸。世界上很少有成功地企業是靠並購做起來的。中國企業想通過並購得到市場技術品牌認知等最後都證明是徒勞的。關鍵還是自身能力不行,老想走捷徑,借殼掛靠,最後適得其反。中國經濟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很多失敗的並購都是由國家買單,很少追究個人責任。
中國企業中合格的職業經理人很少,中國企業普遍不瞭解西方社會的文化,法制等情況,大多不具備在世界市場運作的能力,就是賺中國人的錢。在國際化這一點上中國境內企業還遠不如臺灣或韓國的公司。中國企業普遍缺乏對國外市場的瞭解和調查,不清楚競爭對手的強項和弱項,缺乏國際化的眼光,因而不能很好地佔領國際市場。
在人事管理方面中共控制下的企業也不是按市場原則運作的,中國很多企業尤其是那些國企的高層管理人員是政府任命的而不是通過招聘來的,這些地方的企業文化是突出政治的而不是市場,是關係權力第一,而不是能力主導。中共文化不尊重個人能力培養,缺乏獨立精神,缺乏協作精神,企業文化強調集中制,強調服從權威,領導都是「土皇帝」。歸根結底,中共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一切機構和企業都是有濃厚封建色彩,不是任人唯賢,而是任人唯親,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個關係錯綜複雜的關係權力的大網。很顯然,這樣的企業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因而做不出世界級的產業。
在中共的凡事都走捷徑的欺詐文化的薰陶下,在經營上中國企業大多玩的是「短,平,快」戰略,而不是像外國企業那樣致力於建立長期的穩固的市場位置,穩定的收入,積累技術能力和管理經驗。孟子說過:「有恆產者有恒心」。中共不尊重私有產權,也不尊重人權,國家控制一切,同時其政策多變不穩,在中共的統治下的中國,一切都是浮躁狂亂的,好像是癲癇發作,商業都是大躍進似的「快富起來」短命的投機,撈足了就轉行或逃走。中國幾乎沒有積累性的產業。什麼來錢快就全民一窩蜂地上馬,中國近些年瘋狂的房地產投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製造業的利潤很微薄,而房地產的利潤可能是百分之幾百,這樣誰還會安下心來搞研發和實業呢?
在技術上中國企業幾乎很少在某個領域有壟斷地位,核心技術幾乎都控制在外國手裡。在中共文化影響下的中國人只重視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一切都是急功近利,「富起來,快速富起來是硬道理」!核心技術都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這同中共「大躍進」式的造假吹牛的思維模式背道而馳。中國目前的這些「產業」幾乎都是東拼西湊的低技術加工,關鍵的部件技術都依靠外國,比如液晶平板控制在臺灣韓國企業手裡,光伏產業的原材料和加工設備都依賴外部。
中共的經濟在過去的三十年裡靠「低成本,低人權,低環保」的「三低優勢」向世界市場傾銷廉價商品,給發達國家做外包加工,紅火了一陣,但是沒有產生具有真正競爭力的世界級的企業。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共經濟賴以生存的這些「比較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國際資本向更有競爭力的地方轉移,勞動密集產業向東南亞轉移,高端製造業向國內回流。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在中共拒絕改革的大前提下也很難實現。隨著形勢的惡化,中共的靠投資驅動的經濟越來越難以維持,中國國內問題的積累也到了爆發的時候。
責任編輯:任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