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40城市空氣重污染 藍天需重金打造

人氣 2908

【大紀元2015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報導)中共官方近日通報稱,大陸40個城市達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天津等37個城市為重度污染,北京等城市為嚴重污染。就在不久前,中共官方曾耗巨資打造出的「閱兵藍」目前已被「十面霾伏」所取代。

40個城現空氣重污染

中共環境保護部18日通報稱,10月15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部分城市首先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16日污染範圍逐步擴大,華中、華東地區部分城市也出現空氣重污染過程。

環境保護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說,10月16日,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北京、廊坊、唐山、濟寧、保定、聊城、濱州、滁州、宿州、棗莊、濟南、淄博、萊蕪、蚌埠、阿克蘇地區、東營、馬鞍山、濰坊、衡水、安順、淮南、德州、泰安、周口、自貢、淮北、泰州、合肥、南京等29個城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情況,其中廊坊市污染最重,空氣質量屬嚴重污染,首要污染物為PM2.5,日均濃度為263微克/立方米。

通報稱,與10月15日相比,空氣質量達重度及以上污染程度的城市數量增加了15個,其中菏澤市空氣質量由重度污染轉為中度污染;北京、唐山等2個城市空氣質量由輕度污染轉為重度污染;萊蕪、泰安、濰坊、淄博等4個城市空氣質量由中度污染轉為重度污染。

根據官方規定,空氣質量按照空氣質量指數大小分為六級,指數越大、級別越高說明污染的情況越嚴重,對人體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從一級優,二級良,三級輕度污染,四級中度污染,直至五級重度污染,六級嚴重污染。

截至10月17日8時,重污染過程仍在持續,338個城市中40個城市達到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天津、石家莊、唐山、邯鄲、保定等37個城市的PM2.5小時平均濃度大於150微克/立方米,屬重度污染;周口、北京、德州等3個城市的PM2.5小時平均濃度大於250微克/立方米,屬嚴重污染。

就在兩週前,中國天氣網報導,從10月4日夜間至6日早晨,華北中南部、黃淮中東部、陝西關中、東北地區中南部出現輕至中度霾,局地重度霾;以上部分地區出現重度污染,其中北京PM2.5濃度最大值達到316.3微克/立方米。

中共打造「曇花一現」 經濟損失巨大

中共官方於9月3日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大閱兵。閱兵前夕,北京聯合周邊六省區市共同啟動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下稱APEC)期間的保障方案,確保閱兵期間達至「閱兵藍」。為此,僅山東省就有近三千家相關企業被迫停工。

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中共當局曾「打造」出曇花一現的「APEC藍」,官方實施一系列強制性政策措施打造了難得一見的藍天。外界報導稱,北京周邊企業為此次保障首都的藍天付出了上百億的損失作為代價。

2014年11月,中共當局為防止出席APEC峰會的各國領導人看到北京飽受「陰霾鎖城」的空氣污染的尷尬情景,興師動眾讓工地停工、企業停產、學校停課、企事業單位放假,交通限行管制。

為了短暫的「APEC藍」,據報導,在APEC期間,北京市396家企業被限停產,北京周邊上千萬人的供暖被推遲,因供暖燃燒煤炭。八寶山殯儀館還從11月1號起停止焚燒死者身前衣物。結婚登記暫停。

此外,還有諸多擾民措施,奶站、蒸饅頭、做烙餅的商戶、日雜店、熟食店、食品加工店、各類快餐店11月1日至11月13日停業的通知下達到了社區。APEC主會場所在地雁棲鎮的居民被要求,方圓5公里內的村莊都「不許冒煙兒」。

中共官方媒體8月3日的評論文章將此稱為「特殊時期用特殊政策製造出來的APEC藍」。不過,此次北京APEC會議後不久,北京「陰霾鎖城」的重度污染天氣再度出現。

全球空氣污染 中國大陸最嚴重

今年8月,美國科學家發表一份有關「中國空氣污染調查」研究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每天平均有4000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大約占了早死人口的六分之一。

調查報告稱,中國每年有160萬人死於主要污染物PM2.5(空氣中微小顆粒物)相關疾病,占總死亡人數的17%,這種小顆粒物能夠引發心臟病、中風、肺癌和哮喘。

此前,美國耶魯大學發布了一個全球空氣質量分級地圖,其能將世界的空氣污染做出分級可視化效果。這個地圖的數據來源有兩個部分:一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地面數據,二是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利用衛星影像判讀出的數據。

這個地圖顯示出全世界各地的污染物顆粒或PM2.5的密度。地圖上顯示,健康空氣質量的區域被標記為黃色,顏色越深污染越嚴重。那些被著色成褐色的區域其污染程度最嚴重,著色成紅色的區域只比褐色地區稍微好些。

從圖上看到中國大陸都是一片褐色,其中以華北、長三角地區顏色最深,青藏高原和黑龍江部分地區空氣質量相對好一些。#
責任編輯:李緣

相關新聞
大陸空氣污染每年致數百萬人死亡
重霾籠罩北京 從飛機上俯瞰令人頭皮發麻
APEC後美使館空氣質量數據仍遭中共屏蔽
北京空氣跌入五級重污染 陰霾肆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